继承先贤鸿业 谱写时代新篇

2019-05-27 10:20  

——写在宜都市纪念杨守敬诞辰180周年之际

云上宜都讯(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邓明明 通讯员 赵平 张首才 姚永飞)他生于宜都,是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至今仍被日本书法界称为“现代书法之父”。

杨守敬像

2019年5月27日是杨守敬诞辰180周年,先人已逝,精神却永存。

清江河畔的杨守敬故居,庄重、典雅,在这里,我们似乎有着“最亲密的接触”,在不同的时空触摸着相同的印记。


杨守敬故居

隐匿山水的杨守敬书院,“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在这里,我们得以沉浸于书卷气息中,探寻“杨学”文化,静续文脉。

杨守敬书院国学让很多学子深受熏陶

后人们在杨守敬纪念馆领略其毕生的学识和成就;在杨守敬陵园感恩纪念先师的精神;在杨守敬小学、中学追寻前人精神再立鸿鹄之志……

走在宜都,你一定能寻觅到他留下的瑰宝。在这份传承的城市记忆里,在一代代人的保护和弘扬下,杨守敬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气质和精神。

“杨学”成就,扬名天下

1839年,杨守敬出生在宜都陆城的一个小商家庭。少年时杨守敬尊祖父之命,辍学习商,但“夜闲诵读学文不辍”的他,通过不断自学,19岁时参加县试,初试复试均第一名,府试五场皆第一名。此后杨守敬多次进京应会试,虽未取得功名,却广结志同道合的学者及金石书画家,包括吴昌硕、张裕钊、张之洞等,这使杨守敬的学术视野逐渐开阔起来。

中年后,杨守敬绝意仕途、专心著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个人的学术研究中。

1880年至1884年,他曾东渡日本,传播碑学思想,随身携带的一万多件中国历代碑拓,为日本书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被日本称为“现代书法之父”。在日本期间,他节衣缩食,抢救了大量中国历史古籍,现在这些文献藏于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等。据记载,因当时重科技、轻文史,东京市上古籍颇多。杨守敬“日游市上。凡版已毁坏者,皆购之。不一年,遂有三万余卷”,其中不少是罕见的旧钞卷子本、旧钞本、宋刊本,以及“稀世秘籍”。搜访佚书235部,近二万卷。所作《日本访书志》十六卷,乃其访书所得的一小部分而已。

虽在书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杨守敬并不是一位职业书法家。据不完全统计,杨守敬一生著作达83种,涉及金石学、历史地理学、版目学、书法等多个学科。特别是在历史地理学方面,贡献尤为卓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水经注疏》和《历代舆地图》。

《历代舆地图》三十四册,包括从《禹贡》九州到明代疆域共绘历代地图1928幅,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沿革的一部重要图册。用今天眼光来看,虽其精确程度有待考量,但在当时测绘条件下,能以个人之力完成如此巨大工作量,不得不使人敬佩。而杨守敬一生集四十年艰辛完成的《水经注疏》,更被视作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国学大师罗振玉曾将杨守敬的“地理学”、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尊称为清代三大“绝学”。

后人传承,成果丰硕

杨守敬在湖北生活了27年,可以说他一生重要的阶段都是在湖北度过的。

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负责人李一氓建议整理出版《杨守敬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历时十余年,《杨守敬集》十三册于1995年出齐。

2006年,宜都杨守敬故居、杨守敬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国家文物局授牌、公布杨守敬纪念馆为首批“国家三级博物馆”;1986年成立的宜都杨守敬学术研究会,至今已到第四届,截至目前发展会员达110名,出版会刊《杨守敬研究》期刊94期,精选印发精装版《杨守敬学术纪念邮册》千余本,举办各类杨守敬学术交流会20余次……

近年来,研究会为弘扬杨守敬名人文化,积极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为宜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作贡献。在宜都市政府及研究会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表彰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的决定》,宜都市被授予“全国文物先进县”光荣称号。同年,杨守敬故居、杨守敬墓地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宜都市赢得了国家级荣誉。

2008年7月,宜昌市纪委、宜都市纪委推荐宜都市杨守敬纪念馆为全省廉政教育基地。

2012年,杨守敬第五代玄孙、原深圳市政府正处级退休干部杨泽贵在回乡省亲时,感慨地说:“故乡的今天令先祖笑慰,期望故乡还会成长出更多品高学富的栋梁之才。”

弘扬发展,擦亮品牌

为充分发挥“杨学”研究作用,进一步加大“杨学”宣传力度,弘扬杨守敬文化,宜都着力打造杨守敬历史名人文化品牌。

杨守敬学术研究会每年举办多期“杨学”研讨活动,《杨守敬研究》刊载海内外“杨学”专家的杨守敬学术研究著作百余篇,发表杨守敬学术研讨文章三百余篇,摄影作品、书法装裱作品千余件,不断深入挖掘“杨学”资源。

宜都组织举办有国内外学术交流团等各类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30多次。日本杨守敬书学交流团团长杉村邦彦每年都率团访问杨守敬纪念馆,进行书法学术交流、书画联展和笔会等活动。

以杨守敬历史文化名人命名的“宜都杨守敬大道”“宜都杨守敬中学”应运而生。

2000年,宜昌市政府授予宜都市杨守敬纪念馆为全市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研究会充分发挥德育基地作用,为社会提供后续资源,以博物馆、杨守敬纪念馆、“杨守敬中学”等为教育平台,将弘扬杨守敬文化与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有机接轨。用杨守敬的字、号、重要成就等给班级命名,与宜都市杨守敬中学联合开展以“守礼仪之邦训,敬先贤之言行”为主题的礼仪教育活动,举行知识、演讲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加强了对青少年的爱国情、爱家乡的教育。

2005年起,宜都市博物馆、杨守敬纪念馆对市民免费开放,每年接待参观者达10余万人次。


宜都市杨守敬纪念馆书法展

杨守敬杯国际书法大赛、杨守敬生平业绩巡迴图文展,杨守敬纪念展,第一、二届杨守敬杯书画展、“杨学”知识讲座……一系列宣传活动在宜都——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百强县市、“杨学”根源之城,生生不息,让这份文脉不断地赋予也汲取着生长的力量。

宜都市杨守敬小学的1000多名学生在开展书法比赛活动。(曹礼达 摄)



宜都市杨守敬小学的学生展示书法作品。(曹礼达 摄)


邻苏老人年谱

一岁(1839年)出身陆城。

六、七岁在家母亲教以识字读书。

八、九、十岁,从覃先生、谢先生读书。八岁初学作文,便能顺理成章。

十一岁开始习商,夜间坚持自学。

十四岁从朱先生(凤池)读书。县考应试,终复第十三名,以后继续自学。

十七岁完婚,娶李氏。

十八岁院试不中,书法草率之故。

十九岁从朱槐卿先生读书,五月县试初复第一名,终复第二名。七月府试,五场皆第一名。

二十岁开科举,不中,二十二岁开恩科,不中。

二十四岁考中举人(1862年)。

二十八岁考取景山官教习(1865年)。

三十九岁考取国史馆誉录。

四十二岁至四十四岁(1880年-1884年)在日本任中国驻日使馆外交官。期间一是广交日本朝野人士,将中国流失到日本的珍贵古籍书或用钱收购、或以带去的书法作品、碑刻拓片换取典籍,收购殆尽,一船一船地运回国内;二是负责刻《古逸丛书》,督印百部,刻艺之精,颇受赞誉;三是教日本书法家学习中国书法,尤其是在日本刮起一股兴碑帖的旋风,为日本书法注入新鲜血液,奠定日本现代书法的根基。

四十七岁至六十一岁(1885年-1900年)一边任教谕官,一边研究学问,著述颇丰,还参加了《湖北通志》的编修。

杨守敬任教黄冈教谕期间,兴科学浪潮再起,黄冈雷厉风行,废书院、兴学堂,以及出国留洋(即留学)等变革,均列全省之首。当时的黄州府学堂,是鄂东所属的最高学府,执教者有黄冈教谕杨守敬,还有梁鼎棻、董必武等人。青年时期的董必武对杨守敬贬斥束缚人们思想的庸乱时文而倡导求真务实,生动活泼的学风,以及教育青年学子做有益于人类的进步思想,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十二岁至七十二岁(1900年-1911年)在武昌任两湖书院地理教授,后任勤成(存古)学堂总教长。

七十三岁至七十五岁(1911年-1913年)移居上海,继续修订《水经注疏》等著作,教日本弟子水野疏梅,新著有《学书迩言》、《邻苏老人年谱》等。

七十六岁至七十七岁(1914年-1915年)在北京任民国政府顾问,参政院的参政官,提议编辑正气集,倡导忠孝节义。

1915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民国政府派卫队护送灵柩回鄂,拨丧葬费2000元,并派员致祭,葬于宜都祖茔龙窝。

(责编:刘娟 审核:党艳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