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他在“学习强国”上谈读书

2019-06-05 09:54   文明宜都  

云上宜都讯   6月1日,宜都市委宣传部干部杨险峰的文章《永葆读书的种子》登上了中宣部“学习强国”的平台!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联合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群众热情响应。众多文学爱好者及市民踊跃投稿,通过散文、故事、诗歌等多种形式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良好家风,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祝福之情。

出生于书香之家的杨险峰,平日里就爱读书、爱写作,善于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感悟,描绘美好时代。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永葆读书的种子》一文中

讲述了一家三代

爱读书、勤读书的故事

他们重家风,崇德向善

他们品书香,感受美好

传承优良家风,感悟书香人生

下面让我们一起阅读原文,品味书香、感悟生活,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吧!




永葆读书的种子

“读书种子”一词据说最早见于北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初加考证,黄庭坚就是最早提出“读书种子”的学者,距今九百余年。如果说我家有什么传统家风、有什么风水、有什么财富可以传承下来,左思右想,即是保留一颗“读书种子”。

杨险峰

那是1960年初秋的上午,一位大病初癒的青年从宜昌坐“沙宜班”小火轮,上岸到县城,然后向武陵山余脉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走去。随着夜幕降临,他步行近40里路回家。此时,他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家了,因为要备战高考,改变一个农村青年的命运。眼看要到家门,他没有近乡情更怯的激动,更多的是无限惆怅,该怎样告诉他的母亲与兄长?

这个青年就是我父亲。在临近高考的二个月前,被检查出患上了肺结核,当时肺结核是较为严重的传染病。患上此病,意味着身体不合格,不能参加高考,也意味着多年的学业终结,与高考、上大学无缘。

虽然求学之路坎坷,但父亲很用功,初中就读县一中,高中考上宜昌二高,都是重点中学。虽是举全家之力供养,但未结出果实。我猜想,父亲当时的心情,应是极度的郁闷,有跌落的伤痛,有折翅的痛苦。每次说起这事,他一掠而过,可能是不愿回忆起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也不忍将这片阴影带给子孙。

永葆读书的种子,是父亲常挂在嘴角边的一句话。正是父亲的切身之痛,要求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把读书和锻炼身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我们在求学期间稍有懈怠时就会想起这句话的分量。

我们兄弟三人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乡村,读书生活很贫乏,能读到的书非常有限。记得父亲给我们买回的第一本书是《红岩》,小说很通俗,先是哥哥读,后是我和弟弟读,像击鼓传花似的。农村的孩子业余时间是要做家务的,必须挤出时间来读,但这部小说还是被我们翻遍了。父亲偶尔还组织我们讨论一下,所以我们才记住了小说中的人物和一些狱中诗篇,至今还能信手拈来,吟诵一番。小说很厚,读完是要坚持的,当时没有别的文字可看,在几次放下后,又一次次重新捧在手中。当别的玩伴在玩耍时,我们比他们多了一份读书的快乐。

物质贫乏的岁月也是基础教育最薄弱的年代。我们小学老师大多是民办老师或代课老师,甚至上初中连教材都没有,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几本旧教材,好在学业上没有落下大的差距。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能从农村中学上榜,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小山村实不多见。后来参加工作,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我们没有放弃读书。

杨险峰母亲

我女儿出生时,正值“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时代,外面的世界已经很精彩了。进小学时,她就拥有了书房和大量的儿童读物。孩子的早期教育和记忆,会决定一生的兴趣、性情。在父母家里,不时有“读书的种子”的训诫,还有书籍、笔墨纸砚在案头。特别是我母亲会讲启蒙故事,常带着孩子行走于乡间田野,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帮助孩子认识各种植物和劳动工具。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经历,对孩子成长和培育极有意义。

女儿上了初中,有了自己的思想,老人常躲在角落里暗自高兴。面对较重的学业负担,老人偷偷 “减负”,但每次取得好成绩,总加以肯定,偶尔给点奖励。这些小招,都成了孩子进步和成长最好的动力。

2009年,女儿高考发挥失常,只考上一所普通大学,我们心有不甘,但父母同样感到高兴,说了一句“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不在一时的胜负”,让女儿“读”出真味。第一次远离家门到千里之外求学,哥嫂送了女儿十个笔记本,本本扉页上都写有对读书修身的理解。正是这些正能量的鼓励,让她与书相伴。

2013年,女儿准备报考研究生,暑假只在家待了一个星期,父母又给她讲了一些劳逸结合的话语。三年后,女儿又顺利考上清华大学社会学的博士,打电话告诉我父母,父亲热泪盈眶,说我们几代人的读书愿望,在你这实现了,但还得用功,不能骄傲。

我听后很感动,从父亲这辈开始,以读书为家风,坚持勤奋学习,敦厚做人,让我们兄弟和我们的孩子永葆读书的种子,并从中受益受惠。我想,得感谢我们这个时代,使我们整个家庭可以心无旁骛,看淡荣辱得失,醉心读书致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活得像苏东坡那样乐观、豁达、自在。

(责编:刘娟 审核:党艳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