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百年矿区的“浴火重生”

2019-06-20 10:38   宜都市融媒体中心  


松宜矿区曾是湖北省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进入新时代,随着松宜煤炭矿务局最后两对矿井的关闭,昔日的“煤海”结束了百年开采历史,松宜矿区重新踏上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新征程。

云上宜都讯(融媒记者 吴凯)在松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挖掘机、渣土车等正在进行平整土地施工。作为松宜矿区矿渣循环利用项目之一,公司将计划利用矿渣建设年产100万吨机制砂及水泥掺合料项目。

这个项目的建设,只是松宜矿区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项目建成了之后首先是解决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另外就是把灾害性的矿渣废料进行合理化利用,”王家湾社区党总支书记肖鹏解释说,“一部分砂经过筛选之后成为了建筑材料,另一部分泥土到水泥厂作为掺和材料。”

松宜矿区有文字记载的煤炭开采史始于晚清时期的1835年,民国时期开始有民营煤矿公司开采。

1949年7月宜都解放,宜昌专区接管,成立“宜昌专区煤矿公司”。

改革开放时,这里实行“联产量、联质量、联安全、联出勤、联消耗、联精神文明”的经济责任制度,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一度创造百万吨死亡率为零的安全生产最好水平。

回忆起那段往事,松宜煤矿退休矿工陈合坤自豪地告诉我们:“最红火的时候有九个矿井 ,一个矿井基本上是四五千吨,来来去去的车从未间断。”

年近七十的陈合坤老人,是名副其实的“矿二代”,如今,他和老伴住进了矿区新建的安置房小区。7岁那年,父亲在矿井下遭遇塌方,半身瘫痪。尽管如此,1975年,23岁的陈合坤还是不顾母亲反对,毅然来到煤矿,成为了第二代矿工。

“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对这片‘黑’土地有了深深的感情,所以我就说在确保安全第一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下去。”也正是这种执念,让陈合坤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奋进的激情。

作为掘进班班长,19年的时间里,陈合坤依靠手工作业,完成掘进进尺940米,这在当时的工作条件下,相当于正常情况下30年的工作量,他也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和全国劳动模范。


在那段激情燃烧、热血沸腾的岁月里,松宜煤矿人只争朝夕、英雄辈出,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成就了松宜往日的辉煌。

90年代末,煤炭进入市场化生产运营,由于市场持续低迷,矿井时常处在停产和半停产状态。进入2000年以后,又先后经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企业改制,到2014年,随着煤矿资源枯竭和矿井被淹撤退,最后仅剩尖岩河和陈家河两对生产矿井。

尖岩河煤仓

陈家河煤仓

2017年,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政策,松宜煤业主动关闭最后仅剩的两座矿井,有着百年煤炭开采历史的松宜矿区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松宜人也彻底告别了“地下”掘金的时代。

后煤炭时代,矿区遗留问题也开始显现。

“存在‘三多’的主要矛盾:一是地质灾害多,所有生产过的矿区已不适应人居住;二是特殊人群多,工伤、矽肺、下岗工人等特殊人群非常多;三是历史遗留问题多,过去生产过的企业,有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要处理。”松宜矿区党工委副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杨运华说。

如何在保稳定的基础上促进发展,松宜人经过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最终,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三转”的发展思路。”杨运华详细介绍说,一是由单纯的保稳定向通过发展促进稳定和谐转变,二是由单纯的向上争取政策资金“输血”向资源自我综合利用“自我造血”转变,三是在产业上由单纯的煤炭产业向康养旅游文化新材料等其他产业转变。

维护稳定促发展,加快发展保稳定。在“三转”的发展思路外,松宜矿区还谋定了“政策争取来、项目谋划来、商机引进来、资源用起来、基础强起来”的五来措施,以实现松宜的转型发展。

迎来新生的,不止是矿区。

段宏燕是松宜矿区2017年最后一批下岗职工,经历过短暂彷徨之后,他开始积极谋求发展门路——在矿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利用闲置的厂房,与人合伙办起了实木家具加工公司。

经过两年多发展,段宏燕的公司现已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同时带动20余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如今,“五来”措施相继发力,松宜矿区也完成了产业发展重新布局:在松木坪片区,实施了废弃矿渣综合利用项目;在枝城片区,实施了湖北省应急救援基地项目和陶瓷功能新材料项目;在陆城片区双创园,开建了16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再就业中心项目。

松宜人正携手共建"实力松宜、宜居松宜、和谐松宜",努力打造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再次谱写百年松宜奋发图强的新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