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宜红”之花别样红

2019-07-22 16:14  

云上宜都讯(融媒记者 聂永钊 实习生 熊文钰)在宜都,同祁红、滇红齐名的宜红茶是每个宜都人都抹不掉的记忆。作为中国三大红茶之一,伴随时代变迁,百年宜红在宜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绽放出绚丽的“宜红”之花。

宜都茶厂(现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位于陆城滨江大道47号,成立于1951年,作为当时央企级别的工夫红茶龙头企业,曾统领湖北、湖南2省3个专区16个县的宜红茶收购、精制、出口,且是中国红茶对前苏联出口的主要货源基地。

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

清末时,广东商人应外贸需求,带着大批江西制茶技工来到鄂西、湘西茶区生产宜红茶。当地的毛红茶大多数经五峰县渔洋关集中精制,运往宜都转运汉口。由于当时茶叶品质好、产量高,使得宜红茶迅速赢得国际声誉。1920年,仅五峰、鹤峰、长阳和石门四县就生产宜红茶3.25万担。质量、口感最好的宜红茶销往英、美、俄。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日军轰炸,外贸交通中断,宜红茶陷入低谷。1950年2月,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在渔洋关设立宜红茶收购站,开始复兴宜红茶生产。1951年,投资8.67亿元的宜都红茶厂建成,茶区范围覆盖湖南、湖北二省,宜昌、恩施、常德3个专区,16县25万人。

“那时茶厂的工人有1200人左右,一到下班时候一整条街都是宜红茶厂的人。为茶厂提供原料的区域覆盖了恩施地区和宜昌地区,几乎当时所有产茶县的茶都进入了宜红茶。”回忆起宜都红茶厂曾经的辉煌和荣耀,曾担任第四届茶厂厂长的陈德富一脸自豪。

建国之初,根据中苏相关协议,宜都宜红茶成为换汇所需的重要物资,一吨宜红茶可从苏联换回十吨钢材。苏联方面负责进口宜红茶的官员、专家,也分别于1955年、1957年、1960年三次成功到访宜都。

“当时主要是上级公司根据他们商定的合同来组织出口,所以前后大概来了三组专家来这里实地考察,包括在农村产茶地区考察和在工厂考察。”陈德富说。

跨越了近70年,如今走进宜红茶厂,现存的宜红生产线,还有风选机、平圆筛、干燥机等11台旧设备。这是当时国内建造最早、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茶叶生产线,直到现在还能正常生产。其中,宜都红茶厂自主创新设计的风选机,由农村传统的木制“风斗”联装,使茶叶通过3道循环,即可完成风选工序,生产效果、工作效率不输当今的新设备,这种可无级变速的多层风选设备更是国内罕见。

“这个椎体往前调风力就大一点,往后慢慢调风力就小一点,这是无极变速。因为它这个风比较均匀,所以节约人工,速度又快,做出来的茶质量又好。”陈德富介绍说。

当时,这些设备均由华东工业部机械工业处设计,在武汉加工而成,宜都红茶厂至今还保留着这些设备的设计图纸共78卷,它推动宜红茶生产进入了一个标准化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宜红茶厂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新建更加高效的生产线,通过提升产品品质,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主动寻求发展新机遇,产品备受欢迎。

“首先是品种由国外销售单一的大宗茶变为大宗茶和名优茶,大宗茶的半成品花色由原来的70多个减少到现在的30多个,降低了生产难度,而名优茶由原来的一两款,通过产品研发扩展到现在包含芽茶、毛尖、高山茶细分的17款;再个是销售市场由单一市场向多元化发展,并积极拓展“一带-路”沿线国家的销售市场,目前国外市场欧洲占出口量的50%,美国和日本占30%,其它国家和地区占20%。国内市场也蓬勃发展,由广东、内蒙和东三省扩展为全国20多个省份。”现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艳珍解释说。

近年来,我市为推动宜都宜红品牌,推进包括“宜红古茶道”在内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先后举办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万里茶道•宜红领航——宜红全球推介暨品牌振兴研讨会”、“宜都说——中外专家看宜红”文化论坛等活动,助推宜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今年1月18日,《宜都红茶厂史料选》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文史、学术单位收藏,填补中国茶史空白,标志着宜都红茶厂历史档案的挖掘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今年4月12日,由100家工业遗产组成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在北京发布,宜都茶厂名列其中,也是本次我省唯一单独入选的工业遗产。

目前,我市正大力推动宜红茶博物馆、宜红国际研学中心、宜红雕塑公园的建设,“宜红之都”雏形初显,宜都将以文化为根基,以产业为依托继续推进宜红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