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图文:为脱贫攻坚插上科技的翅膀

2019-07-26 10:16  

图为:省农科院大溪村柑橘示范基地内,精品柑橘给村民带来脱贫致富希望。


图为:经作所蔬菜专家邱正明研究员和矫振彪博士,指导高山番茄大棚避雨健康栽培技术。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孟静通讯员鄂农轩实习生张文超

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关键阶段。今明两年,我省将坚决完成98.3万人脱贫、800个村出列、17个县摘帽任务。

在这场攻克贫中之贫、决战困中之困的战役中,我省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通过开展“帮万户”,帮助贫困户甩掉穷帽子,为脱贫攻坚插上科技翅膀。

盛夏7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一线,实地感受我省科技人员的担当和奉献。

驻村帮扶

——贫困山村重获新生,贫困户变身技术员

地点:宜都市

画面:7月13日清晨,红花套镇大溪村50岁的村民方秉红正在柑橘园里给新品种“爱媛28”修枝。“10月就可以挂果了,希望今年能卖个好价钱。”方秉红告诉记者,过去种的柑橘都是老品种,一斤最多卖五毛钱,去年“爱媛28”刚挂果,一斤收购价4元,效益翻了好几倍。

大溪村山大人稀,是省级重点贫困村,过去也是红花套镇唯一的贫困村。村里家家户户种柑橘,守着满山的毛竹,却没什么收入,村集体经济几乎是一穷二白。

2018年,大溪村不仅整村脱贫出列,今年还被纳入宜都市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2万元,大溪村重获新生。

改变,源于2015年10月省农科院驻村工作队的到来。驻村工作队走村串户,摸清家底,帮助村里成立合作社,提升柑橘传统产业,培植羊肚菌、特色水果等新兴产业。从品种、管理和后期收获,工作队手把手在田间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贫困户邹圣桥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要照顾老人,又不懂技术,过去只能在附近打点零工。村里建起羊肚菌大棚后,邹圣桥虚心向农科院专家学习技术,现在已经是合作社的技术员。

合作社负责人方秉华介绍,去年合作社试种4亩羊肚菌,亩均收益1.2万元,今年底面积将达到20亩。杨梅、白枇杷、冬桃也相继进入挂果期。合作社作为联结贫困户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载体,所有贫困户都是合作社社员,参与管理,参与经营,利润共享。

在一届又一届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路宽了、水清了、网通了,生产条件大大改善,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

画外音:省农科院通过定点扶贫,依托驻村工作队,为贫困村做规划、立产业,培育“带不走”的乡土人才,变“输血”为“造血”,实施一批针对性强、带动性大的科技项目,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院企合作

——产业提档升级,黑山羊成了脱贫“领头羊”

地点:罗田县

画面:7月16日,骆驼坳镇徐家湾村,近百头黑山羊正埋头吃草。王敏紧紧跟在羊群后面。他说,等这批羊出栏,能有近10万元收入。

39岁的王敏,前几年因父亲患癌症,作为家里唯一劳动力的他在家照顾父亲长达两年,全家一下子没了收入,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11月,王敏申请参加了罗田县黑山羊产业精准扶贫工程,靠政府贴息贷款,养起了黑山羊。对养羊一窍不通的他,在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帮助下,2017年靠20只羊,顺利脱贫,去年发展到200只规模。

王敏只是罗田县通过黑山羊改变命运的众多贫困户中的一员。

名羊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为养羊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精准服务,带领贫困户养羊实现增收脱贫,成为罗田产业扶贫的“领头羊”。

2003年,罗田女青年刘锦秀返乡创业。她成立名羊公司,带领大别山贫困父老乡亲,立志靠养黑山羊脱贫致富。

养殖黑山羊,罗田过去有基础,但苦于技术瓶颈,产业几乎停滞不前。刘锦秀向省农科院寻求技术支持,邀请技术骨干任公司科技副总。

消费升级背景下,罗田黑山羊产业也面临着提档升级。良种繁育、四季牧草供应、精准饲料研发、羊肉产品深加工、技术标准的制订和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亟待破题。

2016年,双方共建大别山黑山羊研发中心,由公司每年投入科研经费。畜牧兽医所博士陶虎作为省“博士服务团”成员,到名羊公司驻点帮扶。在省农科院多个科研团队的协同攻关下,通过种羊提纯复壮、发展板栗林下种草养羊模式、冬闲田种草、研发颗粒饲料、肉产品精细分割等技术,产业发展瓶颈一一破解。

科技创新,企业发展迈入快车道,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薄金寨·锦秀羊”产品销售至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地,精深加工带来高附加值,从农户手中的收购价也年年看涨,黑山羊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羊”。

画外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市场运作能力强、推广效率高。通过院企合作,省农科院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将企业作为“技术传输”的载体,以先进科技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增效。

技术推广

——高山蔬菜有了新成员,小南瓜变致富“金瓜”

地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画面:“这两年,我们合作社通过引进板栗南瓜,每斤收购价2元,亩产值达到8000元,是种普通南瓜的5倍以上,这多亏了省农科院的专家。”7月15日,长阳县火烧坪大清江蔬菜合作社负责人曾令刚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已发展板栗南瓜约5000亩,成为当地贫困户脱贫的“香饽饽”。

曾经,山区产业匮乏。农民缺技术,种菜遇到品种问题和病害往往让贫困雪上加霜。山区的贫困科研人员看在眼里,记挂在心中。

2006年开始,省农科院在该县先后设立了高山蔬菜实验基地和国内第一个高山蔬菜试验站,开始了对高山蔬菜从品种选育到病虫害防治的全面深入研究,帮助山区人民增收致富。

为了获取一手资料,朱凤娟等专家常年租地种菜,通过对天气、温度、湿度、植物生长等相关数据的详细记录和科学分析,遴选适合高山栽培品类,总结播种技术,精选高效种植模式。

过去,长阳高山蔬菜以大白菜、萝卜等常规品种为主。随着人工成本逐年上涨,农户收益逐年下降。“高山蔬菜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矫振彪博士告诉记者,板栗南瓜在高山上5月定植,8月、9月采收,比平原晚3个月收获。错峰,让高山板栗南瓜卖出好价格。

多年来,经作所蔬菜栽培团队、生农中心生物防控技术团队联合长阳高山蔬菜研究所和专家大院,共同为高山蔬菜栽培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小农户连接大市场。

如今,借助长阳高山蔬菜这块“金字招牌”,当地合作社不断长大,带动更多贫困户靠种植新品种、运用新技术增收。“以前我们也种菜,但是种的菜变不成钱。自从专家来了,种的菜都变成了钱。”村民们话语间充满感激。

画外音: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利用分布在四大片区的省农科院分院、专家大院等,发挥其对当地情况熟、推广体系较健全的优势,实施一批科技推广项目,开展科技精准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