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别报道】我与祖国共成长

2019-09-27 12:26  

云上宜都讯(融媒记者 陈凡 朱敏)1949年出生的人,是那么的幸运,他们与共和国同龄,他们见证着共和国的成长!70年的风霜,70年的历程,7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就是新中国发展巨变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徐荣耀:祖国大发展 “故事”路更宽

热爱文艺的徐荣耀从小就接触唢呐、二胡,还喜欢唱歌跳舞。读初中时,群众文艺工作活跃,到江苏求学的他开始进入正式的剧团演出。

“当时正是样板戏红火的时候,《芦荡火种》、《沙家浜》都出自那个地方,我就参加当地的淮剧团跟他们唱淮剧。”时光流转,转眼到了1970年,正值青春年华又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徐荣耀下乡来到红花套镇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当时的农村没得什么文艺活动,劳动人民唯一的娱乐消遣的方式就是讲故事、日白讲古。”

恰恰在此期间,和徐荣耀一起下乡的还有湖北省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的两位馆长,“他们带来了很多图书,就要我讲故事,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走上了讲故事的道路。”

徐荣耀送到田头地角的第一个新故事,是反映农村新风尚的《七叶一支花》,群众听后一个个都笑弯了腰,那苦中觅乐的生动场面深深地感动了他。迈出了第一步,他便暗暗下定决心:要与故事终身为伴。

改革开放初期,文艺活动逐渐复苏。仅靠图书、报刊上的段子远远满足不了听众的需要,彼时的徐荣耀又开始提笔进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故事加工创作。

他首创的第一个故事,便是将旧故事改编而成的《下半辈子》。随后,新创故事《钱瞎子算命》又登上了《宜昌报》。从此,徐荣耀创作和搜集传承民间故事的脚步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弹指一挥间,我已从艺50年。这50年来,我把宜都的故事从穷乡僻壤、茅舍田边,讲到乡镇县城、工厂机关和学校,讲到了宜昌九县一市,讲到了湖北剧场洪山礼堂,讲到了首都北京的老舍茶馆和人民大会堂,讲到了日本东京和美国纽约。”如今,文艺市场的开放活跃,为他的故事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丰富的题材。

随着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徐荣耀的故事也将会不断推陈出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我将会为我们宜都市的文明创建、为我们的祖国繁衍兴旺,为我们的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潘洪森:三尺讲台写春秋 今昔对比话变迁

潘洪森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成长的岁月,他随着共和国曲折的历程,经历了风风雨雨。作为一位古稀老人,他感受最深的还是教育日新月异的变化。

1956年,7岁的潘洪森在龙潭河小学开始启蒙教育,高中时期赶上文化大革命,无书可读的潘洪森回到了农村这片广阔天地。1971年,峰回路转,有着一定文化知识的他有幸被推荐为公社的民办教师。“泥腿子”变成了“教书匠”,登上了燎原中小学讲台的潘洪森,在民办教师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

“当时的教育要求一直强调的是班班要有教室,人人要有课桌凳,这就说明有很多学校连课桌凳都没有,甚至有些班都不一定有教室,都是租的民房。”回想起当时简陋的教学条件,潘洪森记忆犹新。

1980年,潘洪森顺利考取了宜昌师专,也完成了从民办到公办身份的转变,1996年,农村“普九”到来,经过大伙共同努力,潘洪森所在的学校也顺利通过“普九”验收。

进入新世纪,乡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也一步步向着实现两个“跨越”迈进。

“教育教学现在很多都是现代化了,那个时候教课都是在黑板上写,现在都是做成课件了在教室放,教学手段也都改变了,也包括现在教师都是本科,还有的是研究生。”

现在,从教39年的潘洪森在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后,自己也光荣退休,但让他感到最自豪的就是把自己大半生都奉献给了宜都教育。

宋一秀:土地改革释红利 幸福生活甜似蜜


“祝您生日快乐!”9月23日,在儿孙的祝福声中,宋一秀老人迎来了自己的70岁生日,从小就辍学种田挣工分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能靠着这些田地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

“当时做一天工,能评十分,换成钱最多也就是两角多、三角多。”1976年,能干精明的宋一秀被推选为三江公社一组组长,1981年,三江村实行分田到户,宋一秀积极响应改革政策,带头按下了分田到户的红手印,还挨家挨户入户宣传动员。几年下来,家家有了余粮,村民很快就尝到了分田到户的甜头。

“当时村民的思想是吃大锅饭吃惯了,好像分田就是走回头路了。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原来在生产队一年只搞得到几百块钱,现在一个劳动力就可以搞个两三万块钱。”宋一秀回忆。

分田到户后,尽管每亩田要交70到80元不等的上交款,但阻挡不了大家忙生产忙致富的热情。一时间,三江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后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不仅不缴税,种田反而有了补贴。

“现在农业税也取消了,村民还能领取惠农补贴,一亩田有80多块,这么好的政策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70年来,宋一秀从未走出过这片生她养她并为之付出过的土地,在她看来,在好政策的帮助下,只要坚韧和勤劳,土地便不会辜负每一个耕耘者。

(编辑:党艳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