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攀“高峰”,宜都这五年很“文艺”!

2019-10-16 09:45  

云上宜都讯    五年前,2014年10月15日,人民大会堂群英荟萃、少长咸集,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作家、老艺术家,也有崭露头角的文艺新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发出号召——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谈及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5个问题,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重要指示的大背景下,2017年7月25日,我市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为指导性纲领,研究“提升湖北文化软实力”如何在宜都落地落实。

市委书记罗联峰希望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强化“三个自信”即增强宜都文化自信、宜都文化人要增加自信、对文化宜都建设充满自信。

要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群众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宜都文化大发展、文化小康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年来,我市文化文艺工作成绩斐然、百花齐放,登“高原”攀“高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先进的文化理念,丰富的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崭新图景。今天就带你回顾,我市部分优秀文艺文化作品。

原创剧目

民族音乐剧《清江清长江长》


2017年参加第二届宜昌艺术节比赛,获得文华大奖;2018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项目资助373万元。

表演唱《打银锁》


2017年参赛第二届宜昌艺术节获得音乐类二等奖;2018年参加第三届湖北艺术节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2019年代表湖北省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大赛,获得群星奖。

舞蹈《摔碗酒》


2017年参赛第二届宜昌艺术节获得舞蹈类一等奖;2018年参加第三届湖北艺术节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

广场舞《宜都连枷舞》


2014年10月,湖北省首届“文化力量 民间精彩”群众广场舞大赛上获农村组金奖;2015年1月,受邀参加第五届中国农民春晚演出;2018年9月,受邀赴随州参加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片区电视文艺晚会演出。

宜都楠管《守望》


2015年参赛第十三届湖北省“百花书会”,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三等奖;2017年参加第八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

宜都梆鼓《谜中情》


2015年获得第十三届湖北省“百花书会”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2016年2月加中国第十一届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演;2016年10月参加湖北省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比赛,进入第十七届国家群星奖决赛。

儿童剧《打个谜语你来猜》

2014年获宜昌首届艺术节“文华奖剧目奖”。

原创音乐

《方姐的牵挂》

原创歌曲《方姐的牵挂》被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管杂志《长安杂志》微信公众号转发。

《方姐的牵挂》以网格员生活为主题,兼具流行与民谣双重特色,这是我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陈刚在风格上的转型之作,同时也是将网格员这个群体推介出去的一次成功尝试 。

《生态童年之歌》

《生态童年之歌》根据陆城一小“生态童年”德育主题歌改编制作。2013年起,百年名校陆城一小开展“生态童年”实践教育,让绿色理念、绿色生活走进校园,经过5年多的探索实践,该校形成了一条生态育人链,编撰了12条“生态童年”守则,出版了校本教材《图说绿色生活》,学生、家长、老师一起谱写了《生态童年之歌》,实施《金字塔三级实践活动》,多维度、多体系培育新时代“生态小公民”。

《绿色生活美》

《绿色生活美》是全国首个“绿色生活日”的主题曲,由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获得者、宜昌市文联党组书记周立荣作词,青年作曲家毛成东作曲,青年歌手黄薇、 祝家家演唱,MV由宜都市融媒体中心制作。

品牌活动

农民读书节


市图书馆自2007年以来,坚持每年承办一届农民读书节活动,引导农村群众“读好书,好读书,会用书”,展现我市农民新时代的新风貌。特别是近五年来,农民读书节活动形式日渐成熟,品牌影响力尤为彰显,2015年,第九届农民读书节 “书香门第、耕读人家”主题读书活动被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作为全省全民阅读现场会在宜都召开,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和行业同仁的一致赞誉;2017年,宜都市农民读书节获得湖北省“全民阅读优秀品牌项目(成人组)”称号。自2015年-2019年,农民读书节活动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群众密切关注的大事为切入点,举办了形式各样的读书演讲、知识竞赛、诗词朗诵等活动近100场,评选出阅读先进典型近100人,表彰全民阅读先进单位近100家,累计参与读书节的市民群众近6万人次。

在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同时,市图书馆积极推动全市总分馆网络建设,将全市10家乡镇文体服务中心书屋、123家农家书屋纳入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以“一卡在手、读遍宜都”为目标,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图书流通流转网络,市民群众就近即可享受全市近50万余册的图书文献资源。自2015年总分馆系统全面建成以来,市图书馆为各书屋累计流转图书84000余册,举办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52期,送书下乡253次,为农村读者上门办证847张,打通了文化惠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保障了城乡群众的阅读权益。

舞到山乡


近五年来,利用“舞到山乡”这个群众文化品牌,组织全市文艺骨干,常年开展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举办,平均每年培训农村文艺骨干200人次以上,每年协助组织乡镇、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20场次以上。


通过这个活动,成功创作编、辅导推广了《宜都连枷舞》《清江谣》《开山舞》《我和我的祖国》等一系列原创群众广场舞。

城背溪遗址

   今年2月,湖北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了《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3年)》,宜都城背溪遗址被列入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项目库!


在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当中,曾经随着三件荆楚特色国宝的亮相,“宜都城背溪遗址”的字样再次映入全国观众的眼帘。虽然只是一掠而过,但也让身为宜都人的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

城背溪遗址位于红花套镇吴家岗村五组江边,东临长江,南为通往吴家岗渡口的公路,西临长江堤,北为新河口。核心区面积36.7亩,文化层厚约2米。

考古学上将该遗址以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命名,遗址所代表的城背溪文化是湖北地区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

1992年12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城背溪遗址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鄂政发[1992]166号)。城背溪遗址出土了一批具有新时期时代早期典型文化特征的器物,距今约8000~7000年。出土器物基本造型可归纳为罐釜、盘钵和支座三大类。

城背溪遗址还出土有大量的稻作遗存和动物遗骸,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该遗址在国内外历史考古界有重大影响。

宜红文化

2017年12月10日,国内著名茶叶专家鲁成银等评审专家,相聚宜都,参加《宜都红茶厂史料选》评审交流会,考证宜红茶在我省的发展变迁。

宜都红茶厂现存的宜红生产线是宜都红茶厂在建厂之初自行建造的,据初步了解,这是国内建造最早、自动化程度最高,且现在还可继续生产的、完整的、唯一的茶叶生产线。

2018年5月26日,以“线路与文化”为主题的宜都、五峰、鹤峰、石门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开幕。

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复旦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农业农村部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建筑设计院、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三峡大学民族学院等21家单位的84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宜红文化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并实地参观考察了宜都境内的宜红古茶道遗存点。

2018年11月1日,市委市政府、市宜红文化保护传承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主办了“宜都说——中外专家看宜红”文化论坛活动,来自俄罗斯、武汉大学等地的专家,畅谈宜红与万里茶道的研究成果。

“四季”文化节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志愿者和人民群众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热情,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断引向深入,市文明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委宣传部举办“四季”文化节活动。



“四季”文化节是指“春和”风尚节、“夏韵”艺术节、“秋思”读书节和“冬艺”健身节。

群众参与

整齐的队伍、饱满的热情、嘹亮的歌声透露着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陆城街道长征合唱团于2017年4月正式成立,现有队员200余名,由退休干部职工和部分在职机关干部组成。合唱团每周集中排练3次,包括乐理教学、视唱练耳、歌曲教唱、演唱排练。目前已经开展多次慰问演出。

百姓宣讲

徐荣耀

徐荣耀,因从事民间故事搜集、编辑、宣讲50多年,出版《厚德故事会》《陆逊故事》《不忘初心、精耕本土》40余部,培养弟子3000人,捐献图书20000册,而荣获“中国好人”、“中国故事家”、“全国五好家庭”等殊荣。

近年来,他以“学习宣传十九大,传承中华好文化”为主题,在陆城4所学校开展“讲陆逊故事,话陆城今朝”演讲,组织五眼泉镇15名“五美(勤、孝、诚、净、和)之星”在村社区和学校巡回宣讲,开展“读《围炉夜话》、颂文明家风、赞‘五美’之星”宣讲,参与关工委、文明办在全市广大青少年中普遍开展讲故事活动,搜集故事稿件319篇,评出优秀作品180件,评出优秀小故事员100名,评出小故事家48名,精选88篇赞美“五美之星”的故事佳作编写《时光深处好家风》公开发行,深受全市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喜爱,孩子们称他为“故事大王”、老百姓称他为“故事乡(镇)长”。

2017年11月下旬,我市成立了“荣耀”百姓宣讲队,6名成员利用空余时间,以十九大报告内容为蓝本,结合我市本土特色,创作了一个个内涵丰富的节目,在人流密集地、田间地头向百姓宣讲,通俗质朴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出当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深受老百姓的喜欢,大家也对这种全新解读方式赞不绝口。

彭世荣

彭世荣出生于宜都的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小热爱民间文艺,从18岁起就从事楠管表演,逐步成为楠管艺术的传承人。

他扎根乡村,创作和表演了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深受群众欢迎,荣获省、市多项奖励。

他常年活跃在乡村舞台、田间地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生动的表演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他创作表演的《用“新”说唱十九大》《断穷根》等宣讲作品两度荣获全省百姓宣讲优秀作品。彭世荣坚守表演事业40载,坚持为人民创作、为人民立言,生动诠释了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情怀、使命和担当。

(编辑:刘娟  审核:党艳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