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课堂丨在历史中回望初心:一位省长的鄂西南考察纪行

2019-10-28 10:22  

云上宜都讯    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特推出“初心课堂”专栏,第一期《一位省长的鄂西南考察纪行》。

1957年6月14日上午9点多钟,宜都县(今宜都市)大礼堂座无虚席,1000多名县直机关干部正在凝神静听原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张体学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问题的报告。

从恩施专区来凤县徒步跋涉600多里山路、前一天下午才到宜都的张体学毫无倦色,神采奕奕地在主席台上侃侃而谈。当谈到干部作风问题时,他突然扬声说道:“同志们,我这次在恩施犯了个大错误!”此言一出,全场皆惊,惊讶、疑惑、探究的目光急切地投向主席台……

张体学在恩施犯了什么大错误?他结束在恩施的考察后,为何不选择交通便捷的恩(施)巴(东)公路回汉,而要绕道不通公路的来凤、鹤峰、五峰、宜都,翻越数座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徒步跋涉600多里崎岖险峻的山道回省?在这次考察中,他给人们留下了哪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轶闻趣事?……1990年至2007年,当年张体学的随行人员,原省长办公室秘书贺俊和、郭茂一,省财贸办公室干部张成信和原宜昌专署副专员韩杰、宜都县县长阎振江等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向笔者讲述了张省长徒步考察鄂西南的来龙去脉。

1

“1957年4月下旬,体学带领省工作组到恩施,主要是贯彻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精神。”1990年3月5日,年逾五旬、端庄文静的郭茂一女士坐在武昌水果湖省财办《湖北金融贸易》编辑部的办公桌前,向笔者娓娓道来。一声“体学”的亲切称呼,使人立即感受到她对老首长敬爱亲和的情感。

郭茂一说,同去的还有原副省长李明灏、原省政协副主席周苍柏等一批民主党派人士。去的路线是从武汉坐船经宜昌到巴东,再由巴东坐车到恩施。这次体学同志带队在恩施考察了一个多月。

当年陪同张体学考察的原中共恩施监察委员会干部陈尊烈回忆,张省长走到哪里,就同那里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他拒绝宴请,到食堂和干部一起排队买饭;到厨房与干部围坐一桌吃饭。有时,他一个人或带几个人步行到农村、学校去访问座谈。有人担心他的安全。他却风趣地说:“怕么事,怕哪个杀我?”

5月16日,在恩施地区干部大会上,张体学充分肯定了恩施的工作成绩,同时针对少数干部存在的官僚主义、缺乏民主作风的现象批评道:“有的干部作风不好,一听到群众的批评意见或‘告状’,就把‘落后’‘调皮’等帽子搬出来,戴在别人头上,并且只准我批评你,不准你批评我。有的干部一听到别人说他‘英明能干’,就满脸笑容;一说他有什么不是之处,脸就红了,再说几句,他就捶起桌子来了。”

张体学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过去参加共产党是准备被杀头的,现在革命胜利了,除了反革命暗害,杀头的事没有了,可是要准备挨批评。你参加共产党连挨批评都不愿意,还称得上共产党人吗?”他要求领导干部都要把架子放下来,把帽子收起来,老老实实地做人民的勤务员。陈尊烈感慨地说:“张省长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干部,教育群众。现在每当一些老同志谈起这些往事,仍倍感亲切,赞不绝口!”

△原湖北省省长张体学

开完干部大会后,张体学决定到下面县里去考察调研。中共恩施地委的领导建议张省长到利川去,因为利川是恩施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个县,素有“金恩施,银利川”之说,而且恩施与利川有公路相通,来去可以乘车。但张体学却决定先到宣恩、咸丰、来凤,再由来凤步行经鹤峰、五峰、宜都回汉。

张省长为何舍近求远,舍车步行,绕道几个偏远的山区县回省?郭茂一告诉笔者,体学同志觉得,如果去利川,虽然可以乘车,但到了利川又要走回头路,不便到别县考察。而绕道来凤,则可以多看几个县,多了解一些实际情况。另外,选择这条回程路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张体学到恩施之前,原省工交办副主任李平曾到五峰、鹤峰等县考察,回去后向体学汇报,说解放了几年,这几个县还不通公路,工业品、日用品运不进去,山里土特产运不出来,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建议张体学到实地去看一看。张体学也想借此机会考察这几个县的交通、经济状况。当时决定,同去的民主党派人士乘车经巴东回汉,张体学率随行的省政府副秘书长史林峰、郭东俊,省长办公室秘书白水田、贺俊和、郭茂一、谭松林,原省财贸办公室处长韩文卿、干部张成信和警卫员谢光才一行10人绕道来凤回省。

2

5月下旬,省长一行在原中共恩施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谦等人的陪同下乘车抵达来凤,沿途考察了宣恩、咸丰两县。然而,恩(施)来(凤)之行却让张体学发现了一个问题:地方干部汇报工作报喜不报忧,与沿途群众反映的情况不一样。张成信回忆,当时体学幽默、自嘲地说:“我们受骗了!”

△2007年6月30日,原省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张成信在武昌再次接受笔者采访时留影(明建中 摄 )

为了掌握真实情况,他决定从随行人员中抽调白水田、韩文卿、谭松林、张成信4人提前2至3天出发,先行到达下一个目的地,直接到基层走访调查。这种派出“先遣侦察组”的调研方式,从鹤峰、五峰一直沿用到宜都。

1957年6月15日的《宜都报》特地报道了“在张体学到来的前一天,随他一道同行的白水田等同志”,在红春农业社等单位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消息。

5月27日,省长一行从来凤步行前往鹤峰。中共来凤县委准备了5匹骡马,供工作组驮行李、文件和骑乘。陈尊烈回忆,这天正逢雨后初晴,泥稀路滑。大家都劝张体学骑马。时年42岁的张体学却坚持不骑。一路上,张体学一直走在前头。有人称赞他走得快。他自谦地说:“现在不行了,有8年没走长路了。过去走了20多年的路,有一次不停地走了一年多时间。那时敌强我弱,不是走得快,早被敌人杀死了。”说得大家都笑了。第二天走到沙道沟,陈尊烈见徐谦脚上打了泡,走路一瘸一拐的,劝他骑马。徐谦笑了笑,说:“张省长都不骑马,我怎么敢骑马!”

“体学头戴篾斗笠,身穿灰布中山服,脚穿黑布鞋,裤筒高卷过膝,在前面压步子(掌握行进速度)。”回忆往事,郭茂一觉得老首长朴素干练的形象如在眼前。“一天少则走五六十里,多则走八九十里。给体学准备的一匹马,他却很少骑,倒是我骑的时候多,另外哪个走累了,也骑一骑。走了一两天,大部分同志脚上都打了水泡。体学有经验,告诉大家用头发穿水泡,用热水烫脚。山区生活条件差,沿途吃的是包谷饭、合渣拌辣椒。走到哪里住在哪里,大多是住骡马店。体学和大家一样挤通铺,我则在门边用铺板搁一个床,牲口就在隔壁。住下来后,体学就到群众家里到处去看,有时向骡马店老板了解情况。来去地方干部也不迎送。”

谈到这里,郭茂一有所感触地说:“1982年,体学的夫人林少南约我重访体学当年走过的地方,来去县里领导都到边界迎送,就像怕把我们丢了似的,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兴起这样的规矩。”

贺俊和风趣地告诉笔者:“长途爬山越岭虽然很累,脚底也打了泡,但在体学的带领下,大家都坚持下来了。一天,我走到史林峰副秘书长前面去了,史林峰以后还‘捡嘴’,说我在做他的思想政治工作。”

陈尊烈说,沿途群众看望张省长时,张省长总是十分热情地向他们打招呼。遇到有人向他反映问题时。他静静地听着,等别人把话讲完了,他才答话,使来访人满意才走。在老苏区鹤峰太平镇街头,一位老婆婆拦住张省长,当着省长的面批评县里的干部没有过去苏维埃政府的干部好,没有贺龙军长对群众那样好。张省长点点头说:“贺龙同志是共产党,我们也是共产党,现在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为什么不能给人民办好事呢?”接着,他对大家说:“人民是公道的,只要你给他们做好事,他们永远也忘记不了你。”然后他对那个老婆婆说,希望她今后多监督干部,答应把她提的意见带到县里去研究处理。

3

为了打破交通瓶颈的制约,张体学要求:“山区的财政应集中力量发展交通,鹤峰、五峰、宜都等县的县长和有关专署的专员,确定专人负责领导,争取两年左右修通一条简易公路!”省长的话语道出了山区人民的心声,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5月30日,张体学一行抵达鹤峰县城。陈尊烈回忆,当时街道两旁站满了欲看省长的群众。有些人不认识省长,就问:“哪一个是省长?”张体学回头指着身后长得胖胖的史林峰副秘书长说:“他是省长。”群众信以为真,上前围观史林峰。这时,有人指着张省长说:“他才是省长。”群众又围了过来。张体学笑着说:“大家想的,省长是个大官,大官都是胖胖的人,我又长得不胖……”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张成信说,我们打前站的4个人提前2天到鹤峰县城。体学交给我们的任务是:不到县里、区里,直接到城郊农业社、农民家里去座谈,听取群众意见。体学到达后,县委书记要汇报,他则说要休息,先听我们汇报,看群众有什么反映,心里有底后,再听县里汇报。从而掌握了真实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或帮助地方改进工作。

在鹤峰,张体学和随行人员都切身感受到了交通闭塞带来的困境。由于高山阻隔,不通公路,日用品都要靠背夫、骡马从外面运进来,根本不能满足群众生活的需要。贺俊和对此记忆尤深:“到达鹤峰县城的当天,我感冒发烧,但找遍了县城,连点治感冒的药都买不到,想吃点咸菜也没有卖的,商店货架大都是空的。营业员说:‘我们这里除了茶叶等土特产,连草纸都要从外面运进来。’”

张成信回忆,鹤峰什么都没有卖的,连筷子都要从外面运来。体学对县里不重视组织生产日用品有些生气,批评县里领导:“鹤峰解放这么多年,连个筷子都不能做呀!怎么连筷子也要从外面背进来?”他看到山区受交通的制约经济落后的状况,心里很着急。

△张体学(左二)陪同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左一)与基层干部座谈

在鹤峰,张体学深入学校、农业社和农户家中进行了走访调查。其时正逢鹤峰县委召开乡以上干部大会。张体学在会上作了报告,传达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精神,着重纠正了少数干部身上存在的强迫命令等错误倾向。

6月5日,张体学一行从鹤峰县城启程,经五峰湾潭、北风垭,于6月7日傍晚到达五峰县城。对这段行程,贺俊和印象最深的是翻越海拔2000米的北风垭:“这是来凤至宜都途中最辛苦的一段路程。大家拄着棍子,足足爬了半天时间。”由此他发出这样的感叹:“五峰的山最大!”

据1957年6月15日《五峰报》报道,6月8日、9日,张体学一行分别与城郊农业社社员,五峰一中、城关小学师生和县直机关干部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座谈。10日上午,张体学在县直机关干部大会上作了4个小时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改变山区的面貌,发展生产,根本问题是改善交通,发展交通。”要求“山区的财政应集中力量发展交通。鹤峰、五峰、宜都等县的县长和有关专署的专员,确定专人负责领导,争取两年左右修通一条简易公路,然后再逐步改建,以活跃山区经济。”省长的话语道出了山区人民的心声,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6月10日午后,张体学一行告别五峰县城,于11日夜宿渔洋关。郭茂一说:“我们到五峰后,省里来电话要体学赶快回去。因此,到渔洋关后就没有步行了,坐木篷船沿渔洋河到宜都。不然,体学还是要步行的。”

4

6月13日下午1时,张体学一行抵达宜都县城。原宜昌行署副专员阎振江向笔者讲述了这次张体学考察宜都的情形:张体学省长是从来凤走到宜都来的,当时我任宜都县长。随行的原省政府副秘书长史林峰告诉我,体学不愿骑马,要沿途走走,看看老百姓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情况。当时县招待所是干打垒的土墙屋,条件很差。我们把省长一行安排在县委办公楼二楼住宿。他们走得很辛苦,洗脚时,随行的女秘书把袜子一脱,脚底都是水泡。吃饭是四菜一汤,这是史林峰事先打了招呼的,不准多搞。体学在这方面作风非常过硬,多一个菜,他不但批评,而且非要把菜退回去不可。我们也不陪吃。

△2007年7月7日,原宜昌行署副专员、宜都县县长阎振江接受笔者采访时留影(明建中 摄)

阎老又说,当天晚上,我向省长进行了工作汇报。当时县委第一书记李凤昆在省里开会。参加汇报的有宜昌专署副专员韩杰和其他县领导。我到宜都任职只有一年,有些情况还不熟悉,事先县委办公室准备了一份汇报材料。我刚把汇报材料拿出来,张省长就说:“你这个县长当了几年,一个县的情况还不了解吗?还要什么材料,你就随便说吧。”这样我丢开稿子汇报了一个多小时。

汇报中,张省长不时插话。他对我汇报的各种数据不大愿意听,就问干部作风。我说:“总的讲,我们干部作风是好的……”他马上打断我的话:“这你少说,有什么问题呀?”他就追根究底地问。我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他就结合在恩施考察的见闻讲起干部作风问题来了。

汇报中,他讲的比我讲的还多,实际上开成了座谈会。最后,张省长感慨地说:“这一趟走得好啊!对我教育最大的是山区公路不修不行啦!”他这么一说,我们就提出要修五(峰)宜(都)公路的问题。张省长当即答复:“你们提的这个问题很好,我从鹤峰走到五峰,沿路的干部群众都要求修这条路。这条路一定要修,当花的钱还是要花!你们造个预算报省工交办。”汇报中,我们要求张省长给县里干部作个报告。他满口答应。

△1957年6月张体学考察宜都时住宿的县委办公楼(明建中 摄)

原宜昌专署副专员韩杰告诉笔者:体学从五峰出来时,我正在宜都。他到宜都的第二天上午给县直机关干部作了报告。记得我在主持报告会时讲了一句话:“作为县级机关的同志能够听省长作报告,这样的机会还是不多的。”体学马上说:“不能这样讲,不能这样讲。”他很注意这个事,不能把他搞得那么神秘,把他与群众隔离。

△1957年6月17日《宜都报》刊载的张体学报告摘要(明建中 摄)

据1957年6月17日《宜都报》报道,张体学在会上主要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演讲。在批评少数干部存在的脱离群众和不善于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等问题时,亦坦诚地说:“产生这些问题,不能怪下面,主要应由省机关负责。省里过去对边沿地区、山区检查帮助是不够的。”主动承担了责任。

阎振江回忆,张体学作报告没要讲稿。他在谈到干部作风问题时随口讲了一个“典型事例”:“同志们啦,我这次在恩施犯了个大错误!路上在群众家里吃饭,老百姓专门为我杀了一头猪。当时我不知道,吃完饭才知道。省长来了就要杀猪,这不脱离群众吗!我是一赔礼、二赔款,肉没吃上几口,赔了老百姓一头猪钱,倒还蚀了本……”省长诙谐的话语,引发会场一片笑声。阎老感佩地说:“体学同志的报告使干部深受教育!”

6月14日午后,张体学结束来宜之行,乘轮返汉。郭茂一告诉笔者,体学回省后,立即召集省工交办、公路厅负责人开会,要他们首先组织修建鹤(峰)宜(都)公路。1957年10月,鹤宜公路动工兴建。1959年4月1日,经过五峰、宜都两县人民的艰苦奋战,全长150公里的五宜公路率先建成通车。公路沿线人民欢呼雀跃,用箩筐抬着鞭炮燃放庆祝。其后,五(峰)鹤(峰)、鹤(峰)来(凤)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使山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今,笔者乘坐客车行进在来宜公路时,多次听到同行的山区农民怀着感恩的心情,唯恐旁人不知地传颂:“这条公路是张体学省长从这里走过以后决定修的咧!”正如张体学所言:“人民是公道的,只要你给他们做好事,他们永远也忘记不了你!”

(编辑:刘娟  审核:党艳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