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湖北日报》头版关注宜都!

2019-11-18 17:11  

云上宜都讯   11月17日到18日,中央、省级媒体头版纷纷关注宜都,就让我们一起来看。

▲11月18日《经济日报》头版以《护好长江水 发展后劲足》为题报道宜昌有序“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其中包括宜都化工园区相关介绍及东阳光集团宜都基地。

原文如下:

湖北宜昌有序“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

护好长江水 发展后劲足


近日,湖北宜昌聚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枝江姚家港化工园的新厂正式建成投产。“新厂产能由搬迁前的3万吨提升至22万吨,产品也由原来的2个品种增加至6个品种。”该公司董事长胡朝辉说,作为宜昌市搬迁入园化工企业中第一家开工、建成、投产的企业,聚龙环保尝到了搬迁的甜头。

走进该公司,记者注意到,通过中央控制室的大屏幕,就能看到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过去生产凭经验,现在有了自动化、数字化控制,生产效率提高很多。”胡朝辉介绍,2018年12月,聚龙环保响应宜昌化工转型升级工作部署,整合3家同行企业主动转型,从距离长江不足1公里的地方搬进姚家港化工园区。搬迁入园后,公司实现了规模、工艺、设备、管理“四个升级”,成为全省最大水处理剂生产企业。

化工产业是宜昌第一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众多化工企业沿江分布。2017年9月以来,宜昌着力破解“化工围江”问题,针对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134家化工企业发起“关改搬转”行动。截至目前,已有31家化工企业关停,3家企业搬迁入园,48家企业完成55项技术改造,7家企业正在实施7个重大技改项目,2家企业自主停产。

对于“关改搬转”企业,宜昌并非“一关了之”“一搬了之”,而是引导符合标准的企业向宜都化工园、枝江姚家港化工园两个专业园区集中,并严格执行安全环保、工艺设备、能耗等要求,支持化工企业加快向绿色化、集聚化、循环化、精细化、高端化转型。

“企业搬迁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涅槃重生’。”枝江市委书记刘丰雷介绍,姚家港化工园实施了总投资76.5亿元的16个循环化改造项目,实现园区企业产品原料互通、产业上下游互惠,园区产业关联度提升至78%,资源综合利用率快速上升,而单位GDP能耗则大幅下降。

目前,姚家港化工园已有三宁化工、北控环境资源等36家企业落户,并有58个在建项目。其中,三宁公司投入5.8亿元购买8套环保在线监测装置,倒逼公司将原有废渣、废液等变废为宝,降低生产成本。一江之隔的宜都化工园正投资100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将迎来华阳化工、新洋丰肥业等19家重点化工企业入驻。

“以前环保是压力,‘关改搬转’后环保成了高质量发展红利。”东阳光集团宜都基地副总经理郭军说,公司建设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产基地,总投资30多亿元,其中环保投入高达7.5亿元,余热充分循环利用,能耗、生产成本逐年降低。

护好长江生态,推进绿色发展,宜昌还打响了长江大保护多场标志性战役。目前,已取缔非法码头216个,腾出岸线39公里,复绿1213亩,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完成6147.2亩,境内“三无”小型吸砂船基本清零,并计划今年“关改搬转”化工企业40家。

经过持续努力,宜昌干部群众保护长江生态方法更精准,举措更管用,成效更显著:城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长江“微笑天使”江豚频频活跃在宜昌江面,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结构趋优、质量向好、生态更美的良好态势。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表示,宜昌将继续打好长江保护“关改搬转治绿”组合拳,确保“关改搬转”任务清零,并综合施策持续“治”,全民参与全域“绿”,实现“在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


▲11月17日《湖北日报》头版以《从“生态小公民”到“生态公民”》为题,报道宜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其中包括宜都水生态文明试点基地贵子湖。

原文如下:

从“生态小公民”到“生态公民”

宜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引导全民参与?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宜昌,找寻答案。


爷孙两代人接力传播环保知识

——把生态文明理念“种”进公民心里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减轻白色污染吗?”

秋季开学第一天,宜昌市桃花岭小学学生手捧《生态小公民》读本,跟随老师学习生态环保知识。

“宜昌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开发出幼儿园、小学、中学3个学段的《生态小公民》教材,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必修课。”宜昌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生态小公民,不仅自己学,还小手牵大手,让更多人成为环保理念的推广者。

“酵素是生态农药,可以防治病虫害,保护生态环境……”每到周末,夷陵区东湖初中学生刘沅鹭都会到社区环保站,给社区居民宣讲环保知识。

2018年初,夷陵区退休职工王代荣将自家车库改建成公益环保教育站,刘沅鹭成了站里的环保宣讲员。

爷孙两代人,携手宣传环保理念。如今,环保站已培养出10名“娃娃志愿者”,将环保小讲堂延伸到学校、乡村。

目前,环保站开课超过100场,累计参观人数1万多人。

作为环保志愿者,刘沅鹭被评为宜昌年龄最小的“宜昌楷模”,王代荣被授予宜昌市“生态公民之星”。

像刘沅鹭一样的“生态小公民”,像王代荣一样的“生态公民”,宜昌还有不少。

“从‘生态小公民’到‘生态公民’,他们将生态文明理念延伸到家庭、社会,推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宜昌市夷陵区委书记王玺玮说。


“土专家”贵子湖上建花园

——让生态文明成为市民的行动自觉

“你看,湖水清亮,水草看得很清晰。” 泛舟湖上,宜都市贵子湖“水上花园”主人梁智博,向参观者介绍立体生态种养模式。

49岁的梁智博,曾做过10年美发师,高峰时开了13家美发连锁店。2005年,一个偶然机会,他转行从事清江鱼网箱养殖。

然而,现实给他上了一堂残酷的生态课。

由于网箱养鱼密度过大,疫病爆发、水质污染。

一夜间,他养殖亏损500多万元。

“不保护生态,最终只会断了发展后路。”梁智博决心将美发店全部转让,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生态修复中。

他走访全国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探索出动物、植物、微生物“三位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体系。

宜都高坝洲镇贵子湖曾因过度开发,水环境恶化。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梁智博利用水生态修复系统,重新规划水面,退塘还湖,打通水道,在生态生物浮岛上种植各类水生蔬菜和鲜花绿草,恢复湖泊原貌。

如今,贵子湖从一潭臭水变身美丽的“水上花园”,蛙鸣鸟叫,白鹭飞翔。作为宜都水生态文明试点基地,每天接待大量访客,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的多赢。

“水环境被破坏,问题在水里,病因在岸上,人是真正的肇事者。”在宜昌“生态公民”公益讲堂上,梁智博呼吁,生态行为的养成,是生态文明的关键,期待更多市民行动起来。

在宜昌市伍家岗南北天城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王宗菊每天都会开袋“验收”居民送来的垃圾。

一旁的居民陈琳欣喜地说:“让生态文明成为每个人的行动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小区环境好了,我们住着也舒服。”


“三峡蚁工”守护长江

——培育生态组织动员广泛参与

每逢周六,早上7时,宜昌城区江滩边,都会出现一群提着塑料袋、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

他们是“三峡蚁工”环保公益组织的志愿者。

“参与的市民越来越多,垃圾越来越少,宜昌江滩一天天干净了!”发起人李年邦说,每个周末和节假日,他们都会风雨无阻地在长江江滩边捡拾垃圾,成为峡江畔一道独特风景。

52岁的李年邦是一名理发师。2015年11月2日,他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外国小伙义务清理河道垃圾的新闻后,深受触动:“生在长江边,我为何不行动起来,也把长江岸边打扫得干干净净?”

说干就干。“刚开始,有人以为我是神经病,或者来作秀的。”渐渐地,他的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每年累计1万多人次参加活动。

在现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宜昌市十一中学生余忻媛一边捡一边和同学们比赛。她说,长江是母亲河,保护长江生态人人有责。

71岁的向克林带着老伴,提着满满一桶垃圾说:“这是我们参加的第87场活动,我们要为保护母亲河尽微薄之力。”

“三峡蚁工”不断感染着市民,也得到宜昌市西陵区的大力支持。“三峡蚁工”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获登记注册,区里免费提供办公场地。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三峡蚁工’一样,加入生态公益行列,为保护长江、洁净家园奉献力量,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宜昌市西陵区委书记卢斌说。

宜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邹正海介绍,在推进生态公民建设中,宜昌积极培育环保公益组织,加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发展环保志愿者,涌现出“稻草圈圈”“长江哨兵”“三峡大学环保协会”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环保公益组织,推动全民参与,全域行动,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编辑:刘娟  审核:党艳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