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万余名白衣战士逆险而行,只为拯救生命

2020-03-03 15:24   湖北日报  

在蒙受伤痛的荆楚土地上,有一群人在争分夺秒、奋力搏击,只为尽早将这伤痛抚平。

他们,面目模糊,在周严的口罩、密实的防护服包裹下,连最亲密的同事都只能通过背后的名字分清彼此;他们,轮廓清晰,不用刻意去寻觅,每一位都身披“白甲”、冲在前线。

他们是谁?百姓的评价朴实而炽烈:他们是救命的恩人;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是中国、世界的英雄。

今天,17万余名湖北医务工作者和前来支援的4万多名医疗同行,集结作战,击溃病魔,守护生命。

慨然出征:这里有最深切的呼唤

疫情,猝不及防。病毒,短兵相接。

“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危难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动员令。来不及丝毫的迟疑,白衣战士慨然出征。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是他们立下的誓言。1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支援发热门诊的微信群内,一位有着25年工龄、15年党龄的党员医生,率先写下请战书:“我自愿报名申请加入医院各项阻击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活动中。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面对记者采访,他却执意不愿透露名字。

瞒着亲人、主动请战,是他们的选择。“我已报名去一线支援了。”1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医生、护士、放射技师、检验检疫技师等按下殷红手印联名请战,并互相叮嘱:“别告诉我的家人。”

深谙风险、逆险而行,是他们的方向。“我现在回武汉,回医院!”武汉江夏区90后社区医生甘如意,回乡后听到社区招募支援医生,第一时间报名,并立即骑自行车300公里回汉返岗。 放弃团圆、奉献国家,是他们的执念。“我申请长驻留观室,对病人进行进一步的分检工作。此事我没有告知丈夫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女医生张旃副教授书写现代版“与夫书”。

“你好,我是一名护士,4年了,有需要,我义不容辞。”“我是影像技师,我要报名,当个预备队也可以。”“我是手术室护士,有多年临床经验,不论生死随时听命”……

一句句质朴无华的话语,带着热望、带着果决,只为拯救生命。

身披白袍的天使,夫妻上阵、父子同战、母女共守,无不诠释着那句医者使命:生命所系、性命相托。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急诊科,虽然在同一个科室,医生余平和妻子李叶子却很少见面,只是在每天交接班时,才能透过防护服看看对方那略显倦意的眼神。

不愿刻意当英雄,但,绝不当逃兵。

奋不顾身背后,他们或许面临失去亲人的痛苦——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四病区主任张维,在父亲感染新冠肺炎离世3天后,擦干眼泪回到岗位,继续救治患者。“我不希望失去亲人的悲痛再发生在别人身上,我应该坚持!”

义无反顾身后,他们或许正承受着身体的极限——

曹志刚,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批投入战斗,成为医院专家救治组成员。“会诊电话常在半夜打来,睡觉都不敢睡得太沉。”现在,曹志刚已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他还承担着院前急救任务和周边地区发热病人的转运。

拼渐冻之躯、也要与病毒竞速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坚守战斗、感染病毒去世的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推迟婚期、不幸殉职的29岁武汉医生彭银华;留守病房、彻夜看护病患染上病毒离世的夏思思;温暖患者、倒在一线的“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江学庆,在每一位凡人英雄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酸楚和付出,他们是用生命去拯救生命。

拼力相搏:这里有最惊心的抢夺

原本,他们与患者素不相识,只是那医者仁心的本能驱使和救死扶伤的天职呼唤,让拯救变得义无反顾。

刚过知命之年,却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陈先生,并未被人生的摔打击垮。相反,在与医务人员并肩战斗后,他一度脆弱的心变得坚毅起来。

1月13日,患新冠肺炎的陈先生被紧急送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一个多月里,他经历呼吸衰竭、二氧化碳中毒等多个“死亡之约”,却一次次在白衣战士们紧急实施气管插管、无创通气等抢救后“死里逃生”。

得知周晨亮等医生们脱下隔离服,像倒水一样卸下汗水时,陈先生泪水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你们分明是在‘玩命’,我和全家会感念一辈子。我带着信心回家了,这份信心,是你们的高超医术给我的。”

2月15日,陈先生出院。一手缔造这“命运变奏”的医护人员,“犒劳”自己的方式简单却充满力量——十几双手叠加在一起,大家不约而同地喊着:“我们正在做着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但也是最伟大的事情!加油!坚持!”

从一个到百个,再到更多,一位位新冠肺炎患者收治了,一步步刷新着医生们的认知,也一步步挑战着医学的极限。

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在协和医院西院、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在几乎所有的新冠肺炎危重症集中收治医院里,频频上演着命悬一线的生死时速。

90岁以上高龄,合并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接受肾移植,免疫力极度低下;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几分钟。 “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这个最难攻克的关口,我们要冲上去!”没有犹豫,也容不得退缩,赵建平、汪道文、张建初、朱彬、余追……一个个白衣战士奋力相搏,这些“危重中更为危重的患者”最终化险为夷。

与此同时,一张争分夺秒赶超病魔、不畏艰险全力创新的呵护生命之网在越织越紧、越织越密。

科研之难难挡行进急急。大年初一,国医大师梅国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巴元明等教授紧急制定《湖北省中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协定方》,如今已成为许许多多人手持一剂的“肺炎1号”方;2月6日,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开始的瑞德西韦药物临床试验,紧锣密鼓,洞开一丝光亮;2月8日,第一例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抗体治疗在协和江南医院首试,眼下,部分重症患者接受这一新技术,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主要炎症指标明显下降。

临床之艰无碍攻关切切。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救治重症患者;应用床旁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改造呼吸机,为患者做喉镜直视下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在抗击疫情一线,每个医护团队都全力施治,依靠毫厘不失的判断力、果敢严苛的专业执行力、不畏艰险的创新力,不断向更高、更难处进发。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成功,但是,每一次成功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并不公平的命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遵循,也鲜有文献予以查阅,这些黑暗里的摸索和不懈努力,只是秉持着一个信念:“与病毒赛跑,救回更多的人。”

因为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牵挂,他们连夜改造病房,不眠不休;

因为有着一份义不容辞的担当,他们通宵达旦救治,不胜不退;

因为有着一份神圣庄严的使命,他们前仆后继,不折不挠。

一个、一群、一批,在逐渐壮大的患者出院数字里,人们品读着这份欣慰。截至2月19日,治愈出院患者累计10337名,首次突破万人。11天后,这一数据再度刷新为33757人。

大爱仁心:这里有最温暖的呵护

他们是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更是一个个病毒足以侵袭的再平凡不过的血肉之躯,但在病毒面前,他们只记得自己是挽救生命的医者。

压舌、取标本、放入试管,这个咽拭子取样的枯燥动作,随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陈波每天都要重复上百遍。更为严酷的是,咽拭子取样最容易引起患者呛咳,导致飞沫喷出,增加医护人员感染风险。脏、累、危险,且默默无闻得几乎没有什么功劳可表,可是,陈波就这么无怨无悔地做着,“因为病人需要”。

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不少重症患者需要气管插管。但气管插管,意味着医生需要冒着巨大的被感染风险。插管刹那,从病人下呼吸道“喷薄而出”的高载量病毒,很可能“逃窜”到防护设备上一个不经意的缝隙里。可就是这么一个极其高危的动作,麻醉医生王楠义无反顾地做着,“因为病情需要”。

有人说,病人只是医生工作中的匆匆过客,而医生却是病人生命的转折。是的,性命相托,怎能不拼尽全力!

数万名在医院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没有亲人陪伴和照顾,有的还是交流不畅的聋哑人盲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无法表达的婴幼儿,但护士说:“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病魔无情,医者仁心。白衣战士们可以难过地哭泣、倔强地微笑,可依然脚步铿锵。

在患者的一滴眼泪里,她读懂了他们内心的海洋。22岁的新冠肺炎患者陈文,因自闭症无法交流,可在长江航运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尹彩霞等心灵感应般地给他清理污物、擦洗,熬汤、带热菜热饭,改善营养。

在病人的一个手势里,她明白了他们内心的热望。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的隔离病区,康复科52岁的医生李洁在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画上各式各样的手绘花朵,多姿多彩,绚丽夺目。她说,希望把乐观的态度、春的意境、必胜的决心带入病区,让人觉得春天不远。

这群和死神赛跑的白衣天使们,有的跪着给病人护理、帮危重病人翻身洗头;有的日行3万步,只为让每位患者的水杯里都有热水、每一次呼叫都能及时应答;有的在隔离病房里给患者过生日;有的为了给患者加强营养,把自己的牛奶、鸡蛋、盒饭都留给了患者……在武汉,在湖北各地,温情而暖心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医患心手相牵,默默约定“停留在时光的原处,不要被洪流卷走”。

看着白衣天使们低头、抬头的笑容,患者们常常泪流满面。虽然,笨重头盔里的笑容摇摇晃晃,却成为患者生命中最美的点缀。那是不离不弃、是不厌其烦、是不舍昼夜,是一段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曾经充斥着恐惧的病房,如今,有了越来越多的欢声笑语;曾经弥散着不安的方舱,有了更多的生机盎然。那是天使们给予的信心、希望和力量。这份无私大爱为患者点亮了一盏盏希望之灯,开启了一扇扇回家之门。

“医护患携手并进,同心同德,一定能打赢这场战役。”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周琼眼里闪着光。她说,很多患者和医护成了朋友,约定春暖花开、疫情结束后去看樱花、吃大餐,一起回忆这段悲喜交织的日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胡蔓、龙华、张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