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汤山医院为什么变彩色了?原来别有用意!

2020-03-30 09:49   人民网  

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重新启用已有13日。

17年前,非典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收治了全球“非典”病例的十分之一、中国病例的七分之一,被称为“抗非典圣地”。

小汤山医院夜景航拍图。北京建院供图

重启的小汤山医院为什么是彩色的?与17年前相比有哪些变化?院内医疗废弃物处理、人员就餐等是如何设计的?为减少病毒传播做出了哪些专业设计?

参与小汤山医院改扩建项目设计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建院)团队近日接受了人民网专访。

人民网:请简要介绍北京建院在此次项目中承担的任务。

北京建院:我们承担了整体院区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160床规模的B区改造、1500床规模的新建病区等共计约8万多平方米的建筑设计。

B区改造是将原有的一座五层康复中心重新设计、改建成传染病病房,提供约160张床位,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新建病区指新建一座三层集装箱式建筑,提供约1500张床位,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同时,还建设了食堂、换热站、污水处理站、洗消间等附属设施。

原有的C、D、E三栋建筑也进行了改建,作为医护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休息、办公用房,可满足所有工作人员的住宿等生活需求,共1.6万平方米。

人民网:这次改扩建项目,做了哪些具体改进?又扩建了什么?

北京建院:调整和升级具体体现在几方面,功能及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建筑舒适性提升、建筑耐久性提升、设备设施提升、人文关怀提升等。

例如,在功能及配套设施方面,本次新建病区采用了三层、间距18米的集装箱结构,同时配套设置了员工餐厅、急救车洗消、被服洗消、垃圾消毒等完整的配套功能,还规划了员工集中转运大巴车停留区,独立开辟了行政、武警、后勤、指挥中心等专用区域。

人民网:很多网友对医院彩色的外观产生了兴趣,此设计有何用意?

北京建院:防疫建筑不光有速度有专业有高度,还有人性关怀的温暖: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人的精神感受是什么样的?设计如何帮助救死扶伤?这些疑问成了设计的突破点。

新建病区外廊。郑玉宇摄

与其他项目不同,防疫应急工程由装配式集装箱的标准化模块构成,外观是冷冰冰的方盒子。我们运用健康色彩和柔美的图案,以柔美的线条和色彩力量带来希望和温暖。结合现有建筑条件,赋予建筑人性化因素,舒缓医患的精神压力,也方便辨识病区位置。

人民网:类似的人性化设计还有哪些?

北京建院:整体布局上,院区与周边的物理隔离采用金属框架镶嵌有机玻璃的“透明隔离墙”,在视觉上轻盈、通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医患的封闭感和隔离感。

病房方面,为了提升舒适性,单个病房面积变大,设施变多,条件改善。设暖气、多联机空调、医用气体、呼叫对讲等设施,改善病人入住的舒适性。病房之间间距拉大,除了给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空间外,加强了两个病区之间的空气流通,减少互相感染的可能性。病房间设有绿地,可以有效舒缓病人紧张的心情。

医护方面,在C、D、E办公休息区,设计时保证空间尽量通透明亮,房间与阳台一体化,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合理搭配空间颜色;运用木地板,使医护人员进入办公休息区后,产生如同进入家门的视觉感受,迅速摆脱医疗环境带来的压力。

此外,考虑到医护人员工作的高强度性,病区及办公区内都设置了医护休息区域。

在绿色生态方面,快速组织本土可利用的低维护树木和早绿草坪,使场地土壤全覆盖,避免冬季风沙扬尘,快速形成整齐、简洁、绿色的效果。同时,选择杀菌、抑菌能力强的树木,避免选用带刺、带毒的植物,以及需要喷洒药物和飞絮的植物。高分支点乔木与草坪结合,避免灌木遮挡造成消毒清洁不利。

选取能调节改善人体机能的品种,主要表现为促进患者呼吸平缓、血流舒畅、松弛神经,对呼吸道疾病起到间接治疗的作用。隔离区内选择抗旱性强和低维护品种,减少浇灌、修剪、维护作业,充分利用植物自我生长和修复作用,降低管理人员工作介入。

人民网:无障碍设计方面有何考量?

北京建院:着力于在关键地方,针对特殊使用人群进行重点设置。如扶手的设置,由于集装箱隔板承担不了过大荷载,我们与总包单位讨论,决定把它的固定和病人走廊上的管井钢架结合。同时,相邻卫生间座便器及扶手也通过此钢架固定,实现了同一钢架解决三个功能设施的固定问题。

人民网:为减少病毒的传播做出了哪些设计?

北京建院:首先,总平面设计上合理划分洁污区域,根据分区合理设置食堂、120救护车洗消间、垃圾消毒间、洗衣房等配套设施。污物区尽量集中在院区角落,并设单独出口,尽量避免污物流线(各类人员、车辆、物资等聚散、进出的流动过程和流动路线)在院区内交叉。洗衣房设在了洁区和污区交界的区域,以保证从洗衣房出来的物品是绝对清洁的。

其次,在单体建筑设计上保证分区合理,洁污流线不交叉。尽量保证污染流线控制在建筑物的外侧,医护流线和送餐流线集中从建筑物的南侧进入建筑中心部位,从中间向两侧延伸。

具体的重点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设置脱隔离服、防护服的缓冲区域;在病房设置观察窗、传递窗,减少医患接触的几率;病人走廊采用外廊,降低污染区域的浓度;为医护使用的房间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脱衣间单独配备淋浴,保证紧急情况发生时医护人员在区域内可以进行有效的处理。

人民网:院内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是如何设计的?

北京建院:各病区北侧临近电梯处设置医疗废弃物暂存间,通过电梯和病区之间的通廊做统一收集,集中运至医院北侧垃圾消毒间消毒后,运至旁边的垃圾暂存间,从院区北侧污物出口定时用污车运走。

人民网:清洁物品在院内应如何运输?

北京建院:食品、药物及其他物资可归类为清洁物品。洁物进入病区后,通过两次缓冲,从清洁区进入半污染区,再到病房。这之间都通过传递窗实现。

人民网:就餐方面如何设计的?

北京建院:医护与患者大约按2.5:1的比例设置,为医护人员和病区内的人员各设置了一个厨房。清洁区的医生食堂,可同时满足约1100人的就餐需求,分时段的话一天可供2000至3000人就餐。病区内食堂区设置了专门的营养厨房,通过送餐车将食品送至病区内。

病房内的用餐提示,可扫码预订。郑玉宇摄

人民网:主要用于境外输入人员疫情防控的定位是什么时候确定的?

北京建院:这个功能是小汤山医院决定最终投入使用之前,随着工程的深入逐步确定的。之前的定位应该是跟火神山、雷神山类似,主要用于确诊患者的救治。

其功能需求随着防控形势变化,做了进一步调整。其实,在设计前期已考虑到未来功能转变的可能性。例如,我们在北侧设置了一个库房,这个区域现在变成了新增的筛查区。

人民网:此次设计是否考虑到小汤山医院的长期利用?

北京建院:在设计之初,我们在尽力保障紧急任务的同时,适度兼顾了未来一定时期内延续的可能性,在院区流线组织、场地高程处理、内部功能布局、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均不同程度融合了事后延续及变通可能性。在这个问题上还在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