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举措,推行小微水体河湖长制,聚焦池塘、小溪等小微水体整治,打通水循环“毛细血管”。
近日,在红花套镇红花套村五组小微水体治污项目施工现场,村民们正紧张有序的进行池塘清淤工作。
“淤泥清了、杂草清了,堰塘水质肯定会好一些,对大伙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很大的改善,而且还能起到抗旱的作用,非常好。”看到原本被黑臭塘水掩盖的池塘慢慢露出了原来的面貌,红花套村村民谢家荣忍不住点赞说。
小微水体大多位于村庄内部、百姓房前屋后,是水环境的“毛细血管”,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日益突出的小微水体问题,已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之一。
作为我市最先开展小微水体整治的乡镇,红花套镇目前已落实资金44万余元,并通过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按照渠道20元/米、堰塘3000元/口的标准进行定额补贴,提高村民治水积极性,管好自家“责任塘”。除此外,全市多个乡镇也先后聘请第三方劳务公司进行小微水体清淤整治。
“按照省、宜昌市打通治水、护水最后一公里的要求,从去年9月开始,我市就把推行小微水体河湖长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以奖代补’、‘先奖后补’的方式对小微水体进行疏浚、清淤,应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市河湖长制办公室主任张祥艳表示,接下来,将继续贯彻落实4号令要求,按照整治方案的标准,推进全市小微水体的整治工作,力争完成60%小微水体的整治任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宜都融媒记者 黎文来 通讯员 卢耀宗)
责编:李虹 喻姣阳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