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在路上】扶贫路上的“兄弟连”“父子兵”

2018-07-10 11:34   www.hbyidu.com   记者 江劲超 龚春艳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我市精准扶贫一线,就活跃着这样的亲兄弟,父子兵,为我市精准脱贫工作默默奉献着,下面来看杨险峰、陈丛山兄弟,徐绍艳、杜磊翁婿感人的扶贫故事。
  7月3日,在潘家湾土家族乡吕家坳村三组,住在易地扶贫安置点的精准扶贫户臧正海,正在向前来走访的市经信局驻村干部陈丛山反应门前的积水问题。
  “一下大雨,这里就有积水,积水就蔓延到大门口屋里去了,我的鞋子都打湿了。”
  陈丛山仔细查看后,一边安抚其情绪一边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邻里之间无小事,这个坡上坎下关系都要照顾好,看你这里钻个洞就搞得很不好,影响下面的,天气好了以后就把这个洞马上堵上,从这里去搞条沟排到那个田里去,就把它解决好。”
  为贫困户调解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也是陈丛山日常扶贫工作的一部分。
  同一天,在相隔约十公里之外的将军山村七组,陈丛山的哥哥、市委宣传部驻村扶贫干部杨险峰,来到精准扶贫户潘国章的家中走访。
  “最近还蛮好撒?”
  “最近还可以。”
  高危截瘫的潘国章如亲人般与杨险峰拉起了家常。前不久,经杨险峰牵线搭桥,潘国章的女儿在城区某服装厂就业,一下子就减轻了家里的经济压力,这让潘国章十分感激。
  同在潘家湾土家族乡扶贫,杨险峰和陈丛山这对感情一直不错的兄弟也难得一见。即使见面,他们之间的话题也大多与“扶贫脱贫”有关。
  杨险峰说,比如贫困户上面有什么政策,产业有什么扶持政策,我弟弟也有不懂的时候,我也有弄不明白的时候,我们就互相交流。
  杨险峰和陈丛山从小生活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子”,兄弟俩始终怀有浓厚的乡土情结,成为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后,他们对这项工作也倾注了更多的情感。
  杨险峰说,因为我们从小生活在农村,还看到有这么多人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生活过的不是很如意,我们有责任来帮一把、扶一把,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引到致富路上来,按照我们总书记说的在小康路上一个人都不落下,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随着兄弟俩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他们回家探望年迈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觉察到有些“异常”的老人开始私底下抱怨,后来一次机会,他们得知两个儿子在从事精准扶贫这样的“国家大事”时,老人的态度立刻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陈丛山说,最后父母不仅支持我们,我们出门的时候还经常嘱咐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事搞好。
  除了杨险峰和陈丛山这对亲兄弟外,徐绍艳和杜磊这对“翁婿”的扶贫故事同样精彩。
  在潘家湾土家族乡南冲村委会三楼,安置有市行政服务中心驻村干部徐绍艳的第二个“家”。一张略显陈旧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堆档案盒。
  “这是贫困户的档案,这是要整改的。”
  这里不仅备齐了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村委会后面的一小块空地也让徐绍艳利用起来,种上了各种时令蔬菜。
  “这是我种的辣椒,这是茄子。”
  去年三月,市行政服务中心的领导找57岁的徐绍艳谈话,安排他到南冲村驻村扶贫,徐绍艳二话没说,带上行李就在村里住了下来。从此,他就心无旁骛的当起了“扶贫队长”。村里有多少贫困人口?每户致贫的原因是什么?精准扶贫有什么新政策?……提起这些,徐绍艳如数家珍。
  潘家湾土家族乡南冲村党总支书记谭俊峰说,精准扶贫工作上,我们的徐主任不管是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档案整理方面,产业发展方面,他始终是当自己的事在搞,可以说他把南冲村当成了他第二个家。
  和岳父徐绍艳比较,市新闻中心驻镇九道河村工作队员杜磊只能算是一名“新兵”。得知自己的“乘龙快婿”也来扶贫,老徐十分高兴,他平常叮嘱最多的就是告诉杜磊如何与农民“打交道”。
  杜磊告诉记者,怎样拉近和农户交流的距离,就是要用当地的方言,他告诉我到户里去了,如果是农户在田里,那我们就要走到田里去。
  杜磊和妻子与岳父岳母住在一起,即便周末,四口之家也只有短暂的团聚,有时候提前预约到周边景区逛逛的想法也常常因为扶贫工作上的事情“泡汤”。
  杜磊说,我们周五都说好了,但是周六早上我岳父接了一个电话,这个电话就是他刚好有个朋友是搞产业扶贫的,他有一个政策可以去学习一下,我岳父二话没说立马自己开车过去了。
  九道河村基础设施较好,采摘等产业起步较早,但100多个精准扶贫户今年计划全部“脱贫销号”,这让包括杜磊在内的扶贫工作队员压力倍增。
  随着国家一项项含金量越来越高的扶贫政策落地,以及越来越多的各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精准扶贫户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杜磊说,当我们看到精准扶贫户身体健健康康,能就业、有产业,真正实现造血功能增强,能够脱贫的时候我觉得是我们工作最有价值的时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