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薪找“安新” “三心”赢民心

2022-09-14 15:25   长江云  

“老板拖欠了我三个月工资,向同志,你能不能帮我要回来,家里还有孩子上学呢!”“大哥,别急,慢慢说,我们来想办法……”十年来,在宜都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接待大厅内,这样的讨薪故事经常“上演”,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员,向安新与同事们一起凭着“打铁匠”“推土机”“婆婆嘴”精神,化解了一道又一道欠薪难题。如今,“欠薪找安新”俨然已成为宜都根治欠薪的品牌。

甘当“打铁匠”,欠薪“顽疾”一锤一锤打

2019年6月,宜都市红花套镇境内某公司因车间承包经营,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发生严重分歧,导致30多名工人工资被拖欠。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绝大多数工人的工资迅速得到了解决,但因结算问题仍留下了两名工人工资问题“尾巴”。

之后的三年内,向安新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询问两名工人与承包人,但结果都不理想。转眼就到了2022年,“这个欠薪‘顽疾’再不治就成‘绝症’了”,向安新暗下决心,“必须要在今年内解决”。

5月至7月,向安新先后八次与当地政府、司法所等相关知情人员一道给公司负责人做思想工作,甚至提出主动到兴山接承包人到宜都核对账目。最终,公司负责人和承包人被向安新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7月底终于将工资核对清楚。

金额核对清楚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承包人表示:目前没有钱。怎么办?问题似乎又要搁浅。经过梳理公司与承包人之间的经济往来,发现公司还要向承包人支付部分资金,便又跟公司负责人做工作,提出由公司先替承包人垫付工资,再从应支付给承包人的资金中扣除。起初,公司负责人不愿意,经过向安新再三努力做工作,最终同意了这一方案。

2022年8月,这起历时长达三年之久的欠薪“顽疾”最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问题再难,只要我们不放弃,一点一点往前挪,最终是会解决的。”这是向安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十年来,他和同事们在根治欠薪工作中,始终做到矛盾面前不绕道,问题面前不回避,困难面前不退缩,一锤接着一锤,化解了30多件重大欠薪“顽疾”。

甘当“推土机”,攻克欠薪险阻不后退

今年1月28日,宜都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接待大厅来了30多名拖着行李箱的外省籍农民工,他们反映原本工头说好前一天结工钱,却又突然失联,不知道该怎么办。

此时,离农历除夕仅三天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在做好安抚农民工工作的同时,向安新迅速联系行业主管部门及施工承包单位,要求他们一起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处理问题。但由于工头在外地不能及时赶回,每个农民工的工程量无法核对清楚,工作一时陷入了僵局。

时间一点点过去,凌晨3点,工头终于赶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核对,双方仍存在部分分歧。经过一夜发酵,此时农民工的情绪也渐渐激动起来。

眼看局势将要失控,向安新把施工承包单位负责人拉到一边,用嘶哑的嗓音给他做思想工作,“外省农民工背井离乡到宜都打工不容易,谁愿意到了年关还在外面漂泊,要用心用情处理他们的工资问题……”

在向安新的耐心调解下,第二天,施工单位、工头、农民工终于达成了工资支付协议。

听到农民工手机银行短信工资到账的提示音,向安新一夜未眠的疲惫一扫而光。

“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性质特殊,使之各项工作处在矛盾的中心地带,处于与群众直接接触并解决问题的工作前沿,处于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之下。在这种局面下要破解欠薪难题,就更需要我们发扬‘推土机’的精神,不回避矛盾,敢闯敢试,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开拓精神,确保农民工兄弟及时拿到工资。”向安新说。

甘当“婆婆嘴”,不厌其烦沟通促和谐

多年的根治欠薪实践,使向安新和他的同事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根治欠薪,不能光靠事情发生后集中火力“猛攻”,重要的是平时多到建筑工地、用人单位走动,当好一个“婆婆嘴”,用文火慢慢煨,多沟通,多交流,根治欠薪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向安新手机中存储了宜都市在建工地劳资专管员、企业负责人的手机号码约300多个,他每周保持三天到工地巡查的频率,平均每月都要把在建工地跑一遍,反复督促施工单位、劳务公司、班组负责人及时足额发放工资。

正是有了这张“婆婆嘴”,宜都在建工地“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工资保证金、按月代发工资、实名制管理、维权告示牌”五项制度得到了有力落实,重大群体性农民工讨薪事件逐年减少,为宜都“无欠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讯员 张友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