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全力推进“县域教联体”
建设城乡一体、优质均衡、
共建共享的“宜学之都”
共同缔造美好教育
三年来
全市中小学大班额完全清零
公办幼儿园占比从30%跃升至58%
教联体覆盖54所学校
惠及3.5万学生
背景分析
三年前 →宜都市有52个大班额,占比9%;200人以内的农村学校占比48%,这些学校规模小、发展难,农村学龄儿童少年逐年减少;
目前 →城区在园幼儿、在校小学生、初中生占比已分别达到70%、77%、69%,年均增加2%以上。
“大班额”“择校热”实质反应的是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面对问题,我们坚持党委主导,人大监督,政府统筹,政协建言,行业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长广泛参与,以“县域教联体”破解“城区挤、农村空”难题。
△ 陆城一小教联体开展校长交流会
主要做法
01
抓好统筹共谋共管
规划先行。精心制定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将教联体建设纳入强市工程,列入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三年来,每年都有2至3个教联体建成,都有2至3所学校、幼儿园新建投用,都有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组建。
△ 2022年9月,投资211万元的陆城一中运动场改造工程建成投用。
△ 2022年9月,投资280万元的潘家湾中小学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工程建成投用。
联盟结对。以推进人事、经费、教学、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五统一”为内涵,深化两种模式建设县域教联体。一是建设紧密型集团。21所学校先后融入7个集团办学,推进“一个法人、一套班子、统一管理”模式。二是建设“5421”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一所城区学校牵头,多所农村学校加盟结对,全市初中、小学、幼儿园、高中分别组建5个、4个、2个、1个教联体,覆盖面达100%。
△ 杨守敬学前教育集团教联体开展“共谋发展 共话未来”联谊活动。
02
突出重点共建共享
抓住关键点,推进师资共享。将教联体与“市管校聘”有机结合,化解大学校缺编和小学校结构性矛盾。教联体内常态开展交流轮岗、师徒结对、校际教研,实现抱团成长。今年各教联体校级干部、教师交流轮岗115人,占比20%以上,城区40名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
△ 杨爱萍名师工作室在红花中学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抓住薄弱点,推进管理一体。牵头校校长每学期至少组织3次教联体管理研讨,至少4次到各成员校现场指导。围绕五育融合、学校管理、双减落地等,教联体内共创大特色,各成员校打造子品牌。宜都最边远的潘家湾乡幼儿园加入教联体后,孩子们与城区孩子一样,享有同等的优质师资、同样的一日常规、同质的带量食谱。
抓住创新点,推进教学融合。教联体内统一课程建设。牵头校负责组织优质学科领教、薄弱学科送教、紧缺学科走教。教联体学科中心组、名师工作室共同点亮乡村课堂。数字教联体同步推进,线上同步课堂蓬勃开展。各教联体分层赛课,涌现出千节“宜都好课堂”、百节“省部优质课”。
△ 陆逊中小学骨干教师到潘家湾中小学送教。
△ 宜都市幼儿园教育集团教联体举行音乐党课。
03
完善机制共促共治
健全协同机制。坚持“开门办教育”,以教联体为单元,法制副校长、健康副校长配备全覆盖;整合教联体内家长学校、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各类校外资源,建立团辅、共辅、互辅、个辅、特辅“五辅”机制,共同关爱特殊儿童;部门参与、家校社协同,织密全员全域全程“三全”育人网络,共同缔造平安校园。
△ 2021年9月,投资1.43亿元的陆逊中小学建成投用,新增学位2500个。
强化保障机制。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近三年政府投入3亿元扩充城区学位,投入5000万元改造27所“乡村温馨校园”,濒临停办的十里铺小学等8所薄弱学校重获生机。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两个不低于”法定要求,全额保障教师待遇并向农村倾斜。足额补助农村学校,增强造血功能。
完善评价机制。完善教联体评价体系,督促乡镇、部门共同支持教联体。对教联体各成员学校在资源共建、师资共享、学生共育、质量共赢等4方面实行捆绑式评价,彰显督导“长牙齿”功能。
工作成效
通过实施“质量提升一号工程”,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着力加强教联体建设,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有效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率达95%,公办园幼儿占比达58%;全市各学段大班额全部清零并得到持续巩固。开展“宜都好课堂”教学比武活动,承办宜昌市教研节小学组活动。举办第13届艺术节和第22届体育运动会,学生参加宜昌市六运会获团体总分第二名,新增教育部认定的全国足球特色学校2所,总数达到8所,参加宜昌市校园文艺演出获特等奖。
△ 第二届“宜都好课堂”小学体育课堂评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