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帮助你,就是我们的信仰

2018-10-26 15:05  

宜都“文峰”志愿服务队的故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会君 通讯员 龚华 朱灿义

身患尿毒症的小荷(化名)没想到,有一天,她还能结婚生子;

9岁的小玉(化名)白血病缠身,后来,她也迎来新生。

创造这些奇迹的,就是宜都市文峰志愿服务队。

这支队伍已成立11年。小荷、小玉是他们的帮扶对象,都曾被巨额医药费难倒,“文峰”志愿者的出现,让他们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9月上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宜都,探寻“文峰”故事。

有人说是沽名钓誉,有人说是搞传销——

不被理解时,他们选择坚持

戴着黑框眼镜的杨扬,是“文峰”的队长。

2007年,他32岁。一次周末和朋友们在文峰公园聚会。无意间,大家聊起在新闻上看到的沿海大城市的志愿服务活动。“宜都发展得也挺好的,为什么不能有一支志愿服务队呢!”

于是,6个年轻人,就在文峰公园成立了志愿服务队。

第一次活动,大家选择到一个乡镇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当看到老人们生活简单,一周只能吃两次肉时,心里一阵酸楚,决心一定要把志愿服务做下去。

当时,在这个内陆县城,志愿服务还是新事物。他们做的事,很多人不理解。有人说,这是沽名钓誉、搞形式,甚至还有人以为,他们是在搞传销。

一次,一群志愿者去福利院放电影,但到电影放完时,就剩杨扬和另一名志愿者。

昏黄的路灯下,杨扬给自己“打气”:“哪怕只剩下两人,也一定要坚持下去!”

把爱心传递下去——

轮椅上的她加入志愿队

有了这份坚持,难关总会挺过去。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志愿服务,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坐在轮椅上的付青莲就是其中一位。

付青莲是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的一位农民工,因车祸导致瘫痪,丈夫靠一辆三轮车拖货维持生计。不料,有一天三轮车被盗,家里断了收入来源。

杨扬等志愿者来到她家核实情况后,通过微信平台发出一个爱心召集帖。很快,一些爱心人士给付青莲送去了爱心款和物资。在警方的努力下,丢失的三轮车也找回来了。付青莲十分感动,她问杨扬:“我可以加入你们的队伍吗?”

此后,在义演、义卖活动中,总能看到付青莲的身影。她把自己做的棉鞋、鞋垫等带到活动现场,通过义卖向遭遇困难的人们传递爱与希望。

杨贞全,已年过六旬,在志愿服务队里最年长。

2013年,得知聂家河镇肖家隘村的儿童小杰,父母离异后,跟着70岁的爷爷生活,家庭特别困难,杨贞全每月拿出500元,帮助小杰完成学业。其实杨贞全家里并不富裕,自己还患有不可治愈的慢性病,经常要去武汉、上海看病。

杨扬介绍,像杨贞全这样的志愿者,还有不少。在他们的影响感召下,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大,大家都说:“帮助他人,就是我们的信仰!”

队伍大了之后——

让志愿服务更精细更专业

五眼泉镇袁家榜村的刘忠志婆婆,独自一人照顾瘫痪的儿子42年。老人80多岁了,还要种地。

杨扬、余静等志愿者来到她家。只见,一辆破旧的轮椅,几张凳子架起来的床铺,是婆婆家里最值钱的家当。

聊天中,大家得知,婆婆每天还要到堰塘边清洗衣物,有时蹲久了,需要手脚并用才爬得起来。“这太危险了,您年纪这么大了,万一在水边犯头晕怎么办?”杨扬说。

志愿服务队有人是水电工,有人是开卫浴店的,大家东拼西凑,当天下午,就在刘婆婆家门口建起了水池。

后来,队员们陆续去看望刘婆婆,村里也安排了专人帮扶,让老人一家得到了较好的照顾。

队伍大了,“文峰”的能量也越来越大,但杨扬却迫切感到服务能力亟须提升,比如面对自闭症儿童、失独家庭,怎样进行专业心理辅导?“我们不仅要一直坚持做下去,而且要让志愿服务更精细、更专业。”为此,杨扬打算摸清宜都市家庭困难残疾人底数,为他们一一建立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志愿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