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原来你8000年前就震惊了世界!

2018-10-30 21:09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城市背后的历史积淀

则是这个灵魂的发源地

古文化遗址

古文化遗址是古人类的建筑废墟和在对自然环境改造利用后遗留下来的人类活动遗迹,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实物见证,也是地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位于红花套镇的城背溪遗址,就是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不可多得的古文化发源地之一。

1、宜都的骄傲

在最为吸引国人眼球的《国家宝藏》节目当中,曾经随着三件荆楚特色国宝的亮相,“宜都城背溪遗址”的字样再次映入全国观众的眼帘。虽然只是一掠而过,但也让身为宜都人的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

城背溪文化因最先发现于城背溪而得名。

在红花套镇吴家岗村五组的江边,有一块核心面积约40亩的土地,由于它特殊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学术价值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城背溪遗址。

2、文物分类

城背溪遗址的出土文物高达10000多件,主要分为三类:石器、陶器和兽骨。

石器主要以打制为主;陶器器类较简单,呈现出一种原始、古朴的风格;骨器有骨针、骨锥、骨片等,其中以牛骨、鹿骨、鹿角和鱼骨占大宗,此外还有贝壳、鳖甲、蚌壳等,主要用来制作生产工具。

3、考古发掘

1973年,长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干部训练班在红花套发掘时,首次发现了城背溪遗址。

据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发掘的时候,包括我们国内考古学派,很多专家都还不认识这样一种很原始很古朴的文化面貌,随着发掘的逐渐深入,专家们意识到这个遗址非常重要,当时几乎中国顶级的考古学者们都云集到宜都,对这个遗址展开研究。

▲城背溪遗址全景图

随后 ,1982年12月和1983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湖北省博物馆和宜昌地区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俞伟超教授的率领下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两次复查。

1983年10月2日至10月28日,由湖北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宜昌地区博物馆和宜都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宜都考古队对遗址展开进一步发掘。

▲发掘现场

1984年4月至5月,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接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发掘现场

4、遗址文化价值

在历次考古发掘的文物中,除石器外,在遗址陶片中夹杂还有大量的稻壳、稻谷和稻草。从这些稻谷遗存中,可以观察到当时的稻谷形状细长、颗粒较大,与现代栽培稻接近。经过科学测定,证实了距今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发现的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人工培植水稻之一,对于研究水稻栽培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就证明了当时城背溪人,已经开始了由野生稻到人工栽培稻的演进,把中国的稻作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城背溪遗址器物中还有用作原始纺织的纺轮和用作渔猎的石质网坠等,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手工业、禽畜养殖业和渔猎经济都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

可想而知,在8000年以前就已经有了不少的原始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不少的生存技巧。

城背溪文化不仅具有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较原始的特点,而且体现出我国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文化特征,是湖北地区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从古至今

8000多年岁月

从容地掌控着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

不愠不火地赠予她淡定的光华

这些的耀眼的文化光芒

绝对值得去细细品味~

  (责编:党艳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