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黑仔”

2024-03-25 11:16   李姜洁  

清明怀故人,尺素寄哀思。谨以此文,纪念宜昌市民协原副主席、宜都市民协原主席杨培新离世两周年——

文 李姜洁

提起“杨黑仔”,十里八乡无人不知。“他是个大好人!”熟悉他的人,总是交口称赞。

——可是,好人不长命……

忆起他,众人不免要叹惋,还有人要抹一把涌到眼眶的泪。而我,总要想起那个再也无法实现的约定,只能到他的坟头去诉说……

人间少了一个好人,我痛失一位胜似亲人的“忘年交”!阳台上,我从他家移植来的多肉,正在春天的风里抽枝吐蕾,他,这个黝黑、壮实的汉子,却长眠在一抔黄土之下。

人的生命啊,有时竟不如一介草木!

有谁能料想,那些看不见的肿瘤细胞,那些携着病毒的细胞,会从他的直肠开始入侵,直至潜伏到全身,终于有一天,打倒了这个硬邦邦的汉子。那些日子,眼见着他日渐羸弱,一点一点脸色更黑。2022年春节前不久,一个多月未见,第一眼,我就看到他脸上那种晚期肿瘤病人特有的灰黑、晦暗之色,那种多看一眼就会让人冷遍全身的死亡的气息,不由得心下一沉。难道他要被肿瘤打败了吗?那么多人打败过肿瘤,他,一个大好人、黑土地一样厚实的响当当的硬汉,又怎么不能击溃这个恶魔呢?

一直以来,他总是说,他从来没觉得自己是癌症病人,他只是病了而已,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等过了这阵,他就会好的。每个化疗、放疗疗程结束,来不及更多休息,他就忙碌如往、爽朗如往。带着他的“‘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宜都市文联民协文艺志愿服务队”,到机关、到工厂、到学校、到福利院……忙活动、忙慰问、忙演出,就像他已经恢复如常。

就如以往,即便在病中,他和他的“‘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宜都市文联民协文艺志愿服务队”的鲜艳旗帜,仍闪耀在宜都的田间地头、村村落落。拿出他的“黑仔艺术团”的全部行头、所有人头,搭舞台、拉音响、排节目,他带领民协一班人成功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文艺惠民演出等大型文艺活动,赢得各界好评。传承保护宜都民间文化遗产,珍藏历史记忆,让地方特色文化瑰宝熠熠生辉,仍是他的致力追求。继推送出版青林寺谜语、宜都故事系列书籍之后,组织会员编纂出版了《白鸭垴民间故事》《渔洋河故事地方民俗文化书籍》等书籍;力争宜昌民协支持,成功推送宜都市高坝洲镇白鸭垴村成为宜昌市首个“民间故事村”。就是在病中,他仍多方奔走,在枝城镇、姚家店镇、高坝洲镇、红花套镇成立了宜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乡镇分会,将“‘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宜都市文联民协文艺志愿服务队”的队伍发展得更加壮大。

我在文联工作多年,深知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的不易,而要当好协会主席,更是难上加难。一个民间组织的“官位”,无钱无权,无名无利,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当,不是仅凭兴趣爱好和专长就能当好的。

和其他协会相比,民协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相对来说难题更多。有的“老小孩”一言不合就闹着要“散伙”、要“退群”,甚至为争个广场舞舞伴,你告他的状、他拆你的台;有了可以掰着手指数一数的成绩,“文人”那股子瞧不起人的傲气又不自觉漂上来……然而他当民协主席多年,从来没有扯皮拉筋的事需要文联出面协调。他容得下最难相处的人,把最难听的话当耳旁风。在新老主席的接力传承下,宜都民协发展成1500多人、10个分会,宜昌乃至全省会员规模领先、成绩领先的队伍。可以想见,收获的背后,他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湖北民间文艺杜鹃花奖·民间文化守望者”“宜昌楷模”“宜昌民协主席好榜样”“宜都市道德模范”……他家中客厅悬挂的块块奖牌,他视若珍宝,他说,这是民协大家庭共同的荣耀,是鼓舞所有人携手前进的旗帜。

他不仅拥有一位优秀的协会主席必备的文艺情怀、社会活动能力、牺牲奉献精神,更重要的是,将“好人精神”作为民协队伍的宝贵财富,赓续相传。从“中国好人”、故事大王徐荣耀手中接过宜都市民协主席的接力棒,他将传承“好人精神”当作毕生的事业,树起崇德尚艺、服务人民的鲜艳旗帜。在他的团结带领下,“宜昌楷模”“楠管先生”彭世荣,国家级非遗传人、“谜语大王”赵兴寿,湖北省阳光达人、宜昌市自强模范、宜都楷模周长青,宜昌市十佳农民、宜都楷模邓少云,宜昌市优秀文艺志愿者罗德稳,宜昌市最美妇联人、宜都楷模刘亚玲,宜昌市优秀文艺志愿者、宜都楷模陈毅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好人不断涌现,在向上向善的宜都大地上,蓬勃成一片好人的森林!

不幸患病的三年多时间里,每有民协及各分会组织的各类活动,他仍场场必到,从不缺席。即便刚刚接受完化疗、放疗,他也必嘱家人开车送他到活动现场,拖着病体经受辗转颠簸之劳、严寒酷暑之苦。如有文艺演出,他必执意要亲自上台表演,就像以前一样。每每这时,我们总劝他千万保重身体,万不可硬撑,而每每他在台上吹拉弹唱,我们都要为他捏把汗,生怕他支撑不住。如果没有注意到他在下场后的喘息、他黑而蜡黄的疲惫的脸色,我几乎以为,他真的快要康复了。

2022年正月十五,谁会想到,这会是他和大家在一起的最后一个元宵节呢?那天,一大屋子老老小小民间文艺爱好者照例来到他们的“宜昌民间文艺之家”,欢聚在“杨家大院”,架起锣鼓,舞起龙头,准备和往年一样“闹元宵”,给家家户户送去喜庆、热闹、祥和。往年,敲威风锣鼓,一支文艺宣传队里的重要角色,非他不可。这次,因为他身体实在太虚弱,鼓手由一名新手担任。尽管鼓手十分卖力,听上去却总差着点什么。他二话不说,脱掉身上的棉大衣,接过两只鼓锤,左右开弓抡圆胳膊,一瞬间鼓点铿锵,气势十足。其时,他的病情已使他满脸炭黑,让人不忍细睹,然而,在满院子激昂的鼓声里,看着他脸上专注、投入,似乎忘记一切病痛的表情,看到他眼中在鼓点里跳动的光,恍然间,我几乎以为,他还是原来那个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杨黑仔”,那个强壮结实虎虎生风的“杨黑仔”。

他广交朋友,慷慨大方,仗义疏财,积极投身各类公益活动和文艺志愿服务。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他义务演出300多场次,看望慰问民间艺人、为群众文化活动和扶贫助困捐款捐物近百万元。其实,全家老小靠“黑仔艺术团”承接红白喜事过活,加上近年来对操办红白喜事的规定,生意越来越不景气,他们的家底并不厚实。2022年春节过后,他邀请了近百人,自掏腰包,举办了市民协“新春走基层,文艺进万家”惠民演出。就是在这次聚会上,讲起筹办这次活动所需的花费,我才从他的几位好友处得知,患病以来,他已经相继借了数十万元债务,家中经济状况日渐窘迫。几个月后,当他离世的噩耗传来,我才知道,这是他倾囊而注,以这样的方式在和他惦念的事业、和他的亲朋好友,作最后的告别。

他坚强乐观地和疾病抗争,是一条铮铮硬汉。即便几次病情告危,进了重症监护室,侥幸活回一条命,他仍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听他的家人说,第一次从重症监护室回家,他破天荒吃了一大碗饭,还骑上闲置已久的摩托车,高高兴兴在家附近溜达了好几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和他的家人都充满希望,以为苍天有眼,正在眷顾好人。

然而不久,他再度被送进重症监护室,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从来没有料到他的病情会发展得这么快。那天,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一开口,他就说:“李主席,我在鬼门关走了一趟,这是我回到人世后打的第一个电话。”从电话里传来的声音听得出,他和他的“廖老师”——那个陪伴他从艺三十年艰辛路、他“感谢一辈子的女人”,都掩不住死里逃生的庆幸和喜悦。第一个电话就打给我,可见,我在他心里有多重。

“我要好好把我在鬼门关的故事讲给您听,可以讲三天三夜!”

“对对,我一定要上门来好好听您讲,讲讲您是怎么打败那些妖魔鬼怪的。”

我以为,他还会好好的,还有很多时间,和我细细讲讲他在鬼门关的故事,谁能料想,不久之后,就传来噩耗!

这个听他讲讲鬼门关的故事的约定,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约定!

天地含悲,大雨滂沱。闻讯赶来吊唁的车辆排成长队,在倾天的雨幕里,蜿蜒到数公里以外。一个无一官半职的农民艺术家,竟让各界民众、各级官员冒着大雨赶来追思。追悼会上,还来不及听一声低回悲凄的哀乐,跪倒在他的遗像前,人们就眼泪簌簌,大放悲声!

而我,再也无法听那个爽朗的声音讲他的故事,我永远欠着他一个约定了!

我的手机里,还保存着和他联系的数条微信。他知我睡眠欠佳,为我推荐各地有名的中医,四处收罗各种偏方。又在网上找到人气很旺的直播讲座,每到开讲时间,必提醒我收看,关心我胜似亲人。和他的对话框里,那些曾经的语音消息,我既想重听,又不敢重听……

清明时节思故人,阴阳相隔两不见。

呜呼,世间再无“杨黑仔”

· 作者简介 ·

李姜洁,女,湖北当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爱好读书、写作。先后发表30余万字作品。先后获得全省“一封家书”征文大赛一等奖等奖项。著有散文集《听花》。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