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向“新”而行⑥|目标:世界一流——对话中国五环工程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俞新

2024-07-11 15:50   新华网  

(点击视频,观看完整访谈)

几十年前

他们曾设计建造中国首个现代化尿素工厂

今年7月2日

他们又与其他公司组成联合体

签署承建哈萨克斯坦首个大型氮肥综合体项目协议

新质生产力调研行全媒体访谈

中国化学五环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俞新

讲述“精细规范,止于至善”

建设世界一流工程公司的创新之道

对话实录:

■“与世界一流公司同台竞技”

新华社记者:“中国五环”,给人感觉企业与体育有关?

俞新:这是巧合。其实“中国化学五环公司”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便开始工业化历程。工业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解决吃饭和穿衣问题。1958年夏天,198名工程师从北京来到长江边的武汉,不到一个月,就组建并投入运营化工部研究院的华中分院,主要使命就是为了建设祖国的化肥行业,“让新中国6亿多老百姓吃饱饭”。

20世纪80年代,我们顺应改革大潮,最早一批从设计院改制为企业,走向市场。60多年不断地拼搏和努力,中国五环不仅在解决中国人吃饱饭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自身也成长为可以和世界一流工程公司同台竞技的企业。

目前,五环公司重点布局氨及氨加工、煤化工、磷化工、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低温储运设施、新能源、环保及基础设施等八大领域,致力于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

新华社记者:位于中部地区的五环公司如何一步步走向国际化?

俞新:改革开放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改制走向市场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国际竞争。20世纪90年代初,五环就在南亚、东南亚等地陆续有些项目,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国外企业先进之处。从那时起,我们在公司内部在规划和发展目标上,就把“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公司”作为自身的定位。

2008年,五环连续中标海外重点项目,如越南金瓯化肥项目、突尼斯磷酸项目,这两项都是五环成建制地去承包海外工程。通过这些海外项目,五环不仅取得良好的市场效益,而且培养锻炼了大批国际化人才。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五环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平均每年开拓1个新国家市场,在亚太、非洲、俄语区,都稳稳地站住了脚跟。国际化业务营收占比在2014年后基本稳定在50%以上,有时甚至达到70%。

新华社记者:五环公司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的密码是什么?

俞新:海外项目考验的是公司履约能力,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人才队伍和资源调动能力。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实现走出去,必须依靠中国技术和中国装备。五环在技术的耕耘中一直没有停顿,特别在氮肥和磷肥两个方面,掌握着世界最先进等级的技术。化工行业内常说,世界最好的尿素技术在中国,中国最好的尿素技术在五环。正是这些技术,为五环公司赢得国际市场注入原动力。

在管理和人才方面,这些年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完整的项目管理流程,培养了非常认真敬业的项目执行团队。日本企业垄断印尼高端化肥工程市场50多年,直到中国五环的出现。2014年,我们与印尼PKG公司签订合成氨尿素项目总承包合同,过程一波三折,但体现了执行团队的国际化能力。五环公司为项目做了精心准备,但在竞标时,对方却废除了我们投出的标书。面对突发情况,团队基于海外维权的经验,决定向印尼公平竞争委员会组织函件,介绍公司的技术能力、对项目的认识以及相关承诺。就这样,五环公司重新回到了赛场,彻底打败了日本企业,并且创造了40个月完成项目、一次投运成功的印尼记录。正是这个项目给了当地政府和业主方很大信心,今年我们在印尼又拿到3个项目。

中国五环工程公司设计承建的印尼PKG合成氨尿素项目夜景

■“参与长江大保护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华社记者:近年来,在长江大保护方面,五环公司如何贡献智慧和力量?

俞新:2018年4月26日,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武汉召开。11天后,我们就成立了“长江大保护事业部”,践行央企担当。6年多来,公司围绕长江大保护相关涉化领域工作,积极参与政府顶层设计,重点关注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和化工园区提质升级建设。

我们自告奋勇,主动和湖北省相关部门对接,发挥五环在化学工程方面的技术优势,站在宏观角度帮助引领和规范行业发展,破解“化工围江”“化工围城”等难题。比如:五环编制了化工园区建设标准,编写国内首个磷石膏无害化处理的标准性指导文件,承担编制湖北省化工、石化产业顶层规划及落实“双碳”政策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方案等。我们还把在湖北省积累的化工园区建设经验成功推广到重庆、江西、湖南、贵州等长江经济带省份。

新华社记者:这些方案在长江大保护中应用效果如何?

俞新:中国五环充分利用自身在化工、环保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努力帮助沿江化工企业转型升级。三年前,我们完成了兴发集团在湖北宜都的38万吨磷酸项目,用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半水-二水法磷酸”技术。进入工业园后的新厂,能耗指标单位产品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2%,一年少排12.5万吨二氧化碳,磷回收率可达98.5%,同时节约投资350万元。

再比如,中国五环运用前沿磷化工技术,解决长江断面磷含量超标问题,独创“三磷”治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源头削减、磷资源的梯级利用、磷石膏无害化、磷化工行业整体升级”的核心思路。

中国五环工程公司设计承建的湖北宜都兴发38万吨湿法磷酸项目

■“追求技术创新没有止境”

新华社记者:作为一家工程公司,为什么有这么多技术专利?

俞新:技术是发展的动力,如果说都是靠别人的技术来完成工程,做通用性的东西,一没有竞争力,二也不可能健康发展。追求技术的创新是中国五环的立身之本。我们早年的技术追求是为中国造化肥,尿素是主攻方向。经过几代人的摸索,五环的尿素技术可以说独一无二,不仅服务国内,而且走向海外。

随着企业发展和海内外市场不断拓展,我们对技术的追求也没有止境。中国五环在煤化工、磷化工、新能源、硅基材料等8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技术。现在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3%,预计2024年在创新孵化基地和重大研发项目上的投入超过2亿元,并且正在东湖高新区扩建新的近12000平方米的技术研发中心。同时,我们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育,建立针对技术人才成长的职位管理体系,科技创新激励上不封顶。

新华社记者:中国五环为什么要在企业里设立科研机构?

俞新目前公司里有国家能源低阶煤综合利用研发中心、高效加氢催化剂湖北省工程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还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这些共同组成了公司的创新平台,对于企业创新发展非常重要。这个创新平台首先要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发展要求、市场需求去不断创新。同时这个平台也是对外开放的,与产学研充分融合,实现创新突破。比如湖北宜化的装备厂,就是我们和武汉工程大学等团队共同攻关的成果。公司正在建设孵化中心,打通从实验研究、到小试、中试和工业化的全过程。

中国五环工程公司的研发团队

■“人人外语都要过关”

新华社记者:五环公司为什么特别重视外语培训?

俞新:这是我们走国际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公司每年为新员工举办为期6个月的语言培训,不合格不能上岗,这样做坚持了20多年。在中国五环没有翻译岗位,这在一家中国公司非常少见,就是人人外语水平要过关,都能和业主、合作方直接交流。

当然,这只是我们培养人才的一个缩影。高层次技术人才、国际化人才、干部人才,决定着公司的发展速度和创新高度。我们正在实施人才“星河计划”,着力培养这三个方面的高端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新华社记者:你提出“百亿五环”发展目标,当前有些什么布局?

俞新:我们公司根据自身特色,制定了“一二三”战略。“一”就是公司愿景,建设世界一流工程公司。“二”就是践行“两商”战略,即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的服务商、高端化学品先进材料的制造商,实现工程、实业两翼齐飞。“三”就是三条路径,创新、人才、国际化,创新是驱动,人才是保障,国际化是公司特色。

新华社记者:如何看待新质生产力?

俞新:新质生产力说到底,需要有自己的技术,要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对于五环来说,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当务之急。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我们要围绕双碳、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电子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研发攻关,目前已经部署了短中长期一系列研发课题。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正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紧密合作,打造开放的创新平台和创新生态。

位于武汉光谷的中国五环工程公司

(来源:新华网)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