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里面,蔬菜大棚内的土壤墒情、温度、虫情等数据一目了然。(湖北日报通讯员 杨玉玲 摄)
阅读提要
智慧农业、智慧养老、智能安防、直播带货、村务上网……如今的乡村,越来越有“智”感!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乡村振兴装上“智慧引擎”。
秭归 直播带货 卖出蜜桃2万多斤
“这个桃子口感脆甜,原生态产品,推荐大家下单。”8月18日,秭归县两河口镇高桥河村的桃树林下,“秭归80后乡村书记助农”直播团队正在进行助农直播。主播一边试吃讲解,一边上链接。此次直播助农活动共开展4天,卖出蜜桃2万多斤,销售额10万元。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邓爽 摄)
梁子湖 手机上种葡萄“老把式”玩转新农具
盛夏时节,走进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刘河村根生葡萄种植家庭农场,葡萄架上挂满了圆润透亮的葡萄,空气中弥漫着果香。
不同于普通大棚,在这里,可以实现手机App种植葡萄。“这套喷淋系统相当于大棚里的‘空调’,起到加湿降温的作用。”基地负责人刘更生说,眼下正值葡萄二次膨大期,土壤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他在手机上可一键开启大棚“空调”。
“空调”什么时候开、开多久,刘更生说了不算。在基地办公室,一块几乎占据整面墙的超大屏幕上,反映大气湿度、土壤湿度、光照度等13项指标的数据实时更新,并与手机联网,可操控水肥系统。“精准种植,可以准确控制葡萄的甜度和产量。”
刘更生是位搞农业的“老把式”,10多年来,一直在刘河村种植葡萄。近几年,他开始走精准种植的路子,选取夏黑、醉金香、阳光玫瑰等不同成熟期的葡萄品种进行种植,采摘期从7月延长至9月,亩均产值超过10万元。
根生葡萄种植家庭农场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专业团队合作,创建科技小院湖北省特派员工作站、特色科普示范基地。
目前,水肥雾、物联网、溯源等人工智能化示范样板工程建设已覆盖梁子湖区东沟、沼山、涂家垴等镇。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梁子湖区频道 作者 曹彦)
安陆 村务村情上网 乡村治理更智能
“我们在办公室,通过显示屏就能实时看到村内各条道路、重要池塘、油茶基地的情况。还能查看一周内任何时段信息,对全村的道路交通安全、森林防火、暑期防溺水等19个监控点位情况进行监测。而且操作简单,画面清晰。”8月1日,在安陆市接官乡联兴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刘明俊兴奋地介绍该村的数字乡村智能服务平台。
去年10月,中国移动安陆分公司驻联兴村工作队向派出单位申请建设数字乡村智能服务平台。获批后,联兴村村干部与中国移动安陆分公司业务人员、设计人员走村串户,实地查勘,制定了建设方案。12月,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走进联兴村,可以看到路口都装上了摄像头和喇叭。通过这些“千里眼”,数字乡村智能服务平台可以掌握全村实时情况,让村容村貌及出行人员情况一览无遗。
视频监控只是联兴村数字乡村智能服务平台内容的一部分。该平台还能上传村务管理、党建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展示本村各项工作情况。此外,还可以在该平台对农产品进行推广。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安陆频道 作者 程玉娇)
宜都 “云”上种蔬菜 尽显科技范
8月19日,从宜都市区驱车约50分钟,到达海拔700多米的潘家湾土家族乡梁山村的金萱蔬菜专业合作社,见到合作社负责人杜永军时,他正专心操作着手机。
“以前种菜是抬头看天,现在是低头看屏。”杜永军说。
5年前,杜永军返乡创业,在梁山村先后流转千余亩土地,种植起了辣椒、白菜等半高山蔬菜。凭借高品质,蔬菜买卖越来越红火。
“种菜是个辛苦活、技术活,更是‘看天收’的运气活。”近几年,杜永军开始琢磨“机器换人”的事。今年,梦想成真。
“100亩蔬菜大棚,他只动动手指就能管理得井井有条。”村民们津津乐道。杜永军打开手机APP,蔬菜大棚内的土壤墒情、温度、虫情等数据一目了然。刚看完数据,智能系统就通过遍布在田间的传感器和摄像头检测分析出棚内的温度过高,泵房启动,加湿设备开始自动调节。不一会儿,挂满果实的辣椒苗就开始舒展枝叶。
近年来,为促进农业产业转型提质,宜都搭建农业信息化供应链平台和政府股权引导基金,引进技术人才,与科技公司开展合作,让智慧技术走入田间地头。去年8月,在政府的支持下,杜永军与宜昌联通公司携手,选中自然条件较差的黑水潭种植基地,用4个月的时间打造出宜都首个“数字菜园”基地。
“107亩的菜园分成了13个区,只要一名技术员和一个员工就全搞定。”在24小时运行的数字菜园指挥中心,大屏上不断跃动的数字科技感十足。
“过去靠人力,现在靠算力。”说话间,技术员点击鼠标演示起来,“依托5G数字农业系统,植物生长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高清摄像头清晰可感,就连辣椒是否有病虫害,系统也能自动检测出。”
眼下,正是给辣椒追肥、浇水的时候,大棚里却没有一个人走动。“用手机设定好路线、时间、用量,剩下就不用管了。100多亩菜园,24小时就搞定了。换在以前,起码得15个人干上一整天。”杜永军算起账:用工少了,成本降下去了,辣椒品质却提上来了,每亩产量还增加了30%。
“最关键的是摆脱了‘望天收’。这里种植的辣椒全部直供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价格喜人。”杜永军说。
在科技的帮助下,杜永军把手机变成了新农具,让传统农业成功向智慧农业转变。
在宜都乡村,同样实现“智慧”转变的,还有医共体项目、农村电商、基层治理等。今年6月,宜都市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目前,宜都正以打造北斗规模化应用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全力推进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城乡数字公共服务、城乡数字产业融合发展。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宜都频道 作者 黎文来)
孝昌 智慧“桃管家” 种出甜蜜果
眼下正是黄桃丰收的季节,孝昌县丰山镇红菱智慧农业园区的30余万斤锦绣黄桃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忙着摘桃、分拣、装箱,游客也穿梭其中,品尝、选购,呈现出一派产销两旺的繁忙景象。
桃树间,一块块板状仪器竖立其中。“这是传感器,是‘桃管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实时采集桃园湿度、温度、土壤墒情、虫情等数据,传输到智慧平台,为桃园科学种植和管理提供支撑。”红菱智慧农业园负责人杨杜斯介绍,今年投资200多万元,在果园建起智慧农业项目,让每一棵树都有了“桃管家”。
“在‘桃管家’的助力下,桃园种出来的黄桃外观秀美、果肉金黄、果形匀称,吃起来格外香甜。”拿起一颗黄桃,杨杜斯语带自豪:“一盒桃子装9个,每盒能卖到58元。”
“桃管家”的另一个作用,在于流通环节的智能化、信息化。打开一箱黄桃包装盒,9个大小一致、圆润饱满的果子排列整齐,一旁的宣传单上印着二维码。“用手机一扫,从开花、施肥、灌溉、病虫防治等农事记录,再到采摘、分拣、运转等信息,桃子的各项信息一目了然。”杨杜斯介绍,“桃管家”实现黄桃生产、流通过程可追溯,让产品质量“码”上可见。
“今年是我们第三年从武汉过来选购黄桃。这里的桃子肉厚多汁,非常好吃。我特意多买一些,带回去给家人、朋友们尝一尝。”游客孙灿说。
作为产桃大镇,面对缺水少地、多为坡岗地的自然条件,近年来,丰山镇积极引入5G、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桃产业增添了“智慧”羽翼。目前,全镇有血桃、蟠桃、黄桃等76个名优新品种,获得专利20项,拥有七仙红桃园、孝丰田源、红菱果园等桃产业市场主体20余家,全镇的鲜果挂果期可持续180天,从事桃产业相关的人员1.2万人,桃产业产值达2.1亿元。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孝昌频道 作者 王虹 黄一阳 丁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