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重塑“一滴水”的价值

2024-11-13 09:07   三峡日报  

——宜都将水生态优势转化为水经济发展优势

日前,央视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第三季火热播出。节目中,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碧波荡漾、山水相依的画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长江与清江环抱,宜都山水资源丰富。水,赋予了宜都灵魂,也激活了这座“三峡门城”无限的发展潜力。面对充足的水资源,如何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怎样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管好用好水资源?宜都交出了答卷。

为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禀赋条件,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提出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以及项目的水效控制指标要求,明确具体水源的可用水量、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编制完成了《宜都市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报告》,并通过省厅审查批复。

“坚持能并则并、应减尽减的原则,我们制作并公布了《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办事指南》和《取水许可告知承诺书》。对适用承诺制许可的建设项目,我们还共享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成果,实行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张祥艳介绍。

随着取水许可审批和用水总量统计台账的建立完善,宜都市对采用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的建设项目实现了全过程动态监管,对取用水单位履行承诺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评估,对未按承诺取水行为依法严肃予以处置。

今年4月,宜都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22个试点之一,主要任务是探索出南方丰水山区农业用水权改革模式。农业是宜都市用水大户,农业用水权分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自2004年以来,宜都市先后开展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全国水权改革试点、全国水流产权确权试点等工作。2023年,宜都市率先应用全国水权交易平台探索推动基于堰塘的灌溉用水户水权收储与转让,成交用水权交易946单,交易水量40万立方米。

宜都市结合实际,通过研讨完善堰塘所有权、用水权、经营权“三权”机制,在松木坪镇东七村探索堰塘到户水权交易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为破解农村堰塘用水矛盾多、管护不到位、资产收益低等难题,宜都市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邀请相关单位专家,组织市直部门、镇村代表召开堰塘“三权”研讨会,分析探讨堰塘管护及用水现状,确定堰塘所有权、用水权、经营权“三权”概念,建立并完善堰塘用水管理机制。

根据各村实际,结合村集体土地流转用水需求,由村集体对农户灌溉节余水权通过水权交易系统进行回购,再将回购的堰塘灌溉用水权通过竞价形式转让给种植大户及其他经营主体,增加村集体收入。

此举盘活了堰塘水资源,规范了买卖双方的用水权益,有效缓解了区域用水矛盾。同时,激发了村民参与堰塘管护及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改善了堰塘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有了水润了田,富了乡村火了产业。“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良的水生态环境,我们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大力发展水旅、康养、养殖等水经济,不断将水生态优势转化为水经济发展优势,走出一条生态红利向经济红利高质量转化的路子。”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刘建华对宜都市实现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信心满满。

宜都市借助清江优质水资源,大力发展高效集约化鲟鱼水产养殖产业。规划面积1650亩、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清江鲟鱼谷,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工厂化养殖鲟鱼生产繁育基地和鲟鱼鱼子酱生产基地。基地内有成年鲟鱼110多万尾,鱼子酱年产量突破1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三成。目前,正在筹建全球最大的鲟鱼产业博览馆。项目全面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集养殖、生产加工、旅游康养、科普宣教、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世界鲟鱼之都。

三峡日报记者 方勇华 通讯员 王传奇

(来源:三峡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