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猪圈里的“零排放”

2018-12-06 14:40  

猪圈,给人的印象是臭气熏天,蚊蝇横飞。在宜都市五眼泉镇荷叶溪村,养殖户另辟蹊径,为猪圈进行了一场改造,猪崽们住上干净整洁“新房”的同时,产生粪便、尿液实现了零排放,生猪养殖转型升级已经变成现实。

橘林环绕,草木丛生,顺着小路驱车而上,黄澄澄的橘子和满目的绿色植被让人难以想象,道路的尽头便是500亩标准化生猪养殖场所在地。11月30日,记者来到宜都恒英普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花园式的绿色景观,整齐排列的三栋蓝顶白墙的猪舍,站在厂房外,几乎闻不到养殖异味。

2016年,“恒英普”在荷叶溪村建场,去年正式投入使用。为改变传统粗放养殖模式,实现养殖方式升级,公司下足了功夫。自动给料、自动控温、自动保暖降温等一系列自动化养殖技术,让只有7名员工的养殖场年出栏生猪可达5000头以上,年利润约60万元。

过去养猪方法比较传统粗放,生猪养殖粪污处理不及时是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场长杨德研介绍,为改变粗放养殖模式,变废为宝,今年9月4日,该场引进的生物制剂定时喷雾降臭设备安装完毕并试运行,有效减少了养殖异味。同时,养殖场内已建有1400立方米的异位发酵床,猪场粪尿再也不会直接流入田间地头,而是先排入三个长60米、宽5米、高1.6米的发酵槽中,在微生物发酵菌的分解作用下,一天可消耗12吨粪污,有效化粪为肥,实现养殖粪污零排放。

猪粪得到循环再利用,不仅让养殖模式得以改变,更为生态环保探索出新路径。“我们还建有150立方米的沼气池。”杨德研说,为了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我们免费为农户接通管道输送沼气,配发沼气灶,村民们使用清洁能源的观念慢慢形成了,环保意识也越来越高了,现在已有20户用上了沼气。

在荷叶溪村,昔日农村“烧柴煮饭烟熏眼,粪水苍蝇满庭院”的面貌早已不见,“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农业实现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循环发展模式已然形成。

杨德研说,未来他们计划加建两栋标准化猪舍,到那时将实现年出栏生猪一万头。同时他们还将进行有机肥深加工,通过烘干、杀菌、二次发酵,包装上市,为猪场盈利贴上新“膘”。

三峡日报记者 李阳 本报通讯员 隋士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