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畔,春潮涌动。一座形似趴卧小狗的临江山体,在社交平台上掀起“全民寻犬”的热潮。从春节期间的偶然发现,到如今日均千名游客打卡,宜昌秭归的“小狗山”以自然之姿书写了文旅融合的新篇章。这座因水位涨落而呈现“虎犬之变”的奇特山体,不仅成为“山水灵犬”的天然IP,更折射出乡村振兴中“小景观撬动大流量”的发展智慧。
自然奇观与人文情怀的双向奔赴。“小狗山”的走红,始于一位返乡游子的随手一拍。设计师郭先生在徒步途中捕捉到的山体轮廓,因其酷似中华田园犬的憨态,迅速引发网友共鸣。地质专家分析指出,其“眼睛”为溶洞雏形,“牙齿”是江边禁渔警示牌,“毛发”则是满山脐橙树与植被——喀斯特地貌与人工设施的巧妙组合,成就了这一“长江守护犬”的生动意象。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座山体承载着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的历史记忆。当水位升至160米,淹没部分山体形成“小狗”轮廓;水位降至145米时,则重现“老虎洞”的威猛姿态。这种随江水涨落而变幻的景观,恰似人与自然对话的诗意隐喻:既是对生态变迁的记录,也是对“高峡出平湖”时代工程的微观见证。
流量与乡村振兴之间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小狗山”的意外爆火,为当地村民打开了增收新窗口。牛肝马肺峡观景台旁,脐橙摊位日均销量翻倍,游客在打卡后顺手购买秭归特产,形成“赏景+消费”的良性循环。更有养宠家庭专程驱车前来,让爱犬与山体“合影”,衍生出“带着狗狗看‘小狗’”的趣味旅游模式。
这种“网红效应”的背后,是宜昌文旅部门的敏锐洞察。通过将“小狗山”与屈原故里、链子崖等成熟景区串联,推出“峡江萌趣之旅”线路,既分散了客流压力,又激活了全域旅游活力。正如网友所言:“原本只为一只‘狗’而来,却邂逅了整个西陵峡的壮美。”
安全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当地政府部门始终保持清醒,并没有因为泼天的富贵放弃安全底线。当地政府部门提醒,“狗狗山”地处偏僻、道路不通且地势险峻,未作为正式景区开发,属于小众探险地,不建议无经验者贸然前往。这种“冷处理”并非拒绝发展,而是以审慎态度守护生态底线。在观景平台设置安全提示、引导游客远观的做法,既保障了游览体验,又避免了对原始地貌的破坏,为后续科学开发预留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当地村民自发形成的“观景经济圈”已初具雏形。从脐橙销售到农家乐兴起,从摄影指导到文创产品设计,一条“轻开发、重体验”的产业链正在生长。这种基于社区参与的文旅模式,或许比大规模景区建设更具可持续性。
“小狗山”的走红,是数字时代赋予乡村振兴的一次诗意注脚。它告诉我们:最美的风景往往藏于不经意的发现,最动人的发展故事总是生于土地、长于民心。当自然奇观遇见人文情怀,当流量红利对接乡土智慧,乡村振兴便不再是单行道,而成为一场山水与时代、传统与创新的交响。期待更多“小狗山”般的惊喜,在荆楚大地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旅传奇。(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发改局 贾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