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宜都:“四城联创”促城乡品质提升

2019-02-20 09:40  

“清江清哟长江长,曲曲弯弯向远方。岸边木叶吹,江中渔歌扬……”

日前,由国家艺术基金重点扶持的宜都首部民族音乐剧《清江清,长江长》,正在多地热演。

这也是两江相汇的古城宜都,在文明新风洗礼下,打造“明珠之城”的写照。眼下,已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的宜都,正以文明城市为统揽,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四城联创”战略目标,推动宜都城乡品质提升,实现美丽嬗变。

5个“舍得”换来生态颜值

宜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压倒性位置。“入冬后,在宜都每天都可观赏到珍稀候鸟,国宝级别的中华秋沙鸭也会回来。”该市“四城联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光立介绍。

几年前,这不可想象。宜都100家大大小小的码头占据境内20公里长江岸线,61家矿山无序采矿,84.47万平方米网箱养殖严重污染水质,沿江化工高能耗高污染……一个个难题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得宜都“喘不过气”。

宜都市提出:“清、关、退、拆、治”,5个“舍得”彻底扭转生态被动局面。清理非法码头74家,腾退并复绿岸线12公里;关闭矿山38家,完成矿山植被修复88.99公顷;清江、渔洋河市辖水域养殖网箱全部拆除;沿江化工全面“关改搬转”……“林城共进、城乡一体,山水相依、人文并修”,一个个具有宜都特色的创建路径,让该市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道路绿化率、水岸绿化率分别达59.32%、14.11平方米、90.8%、81.28%,均高于国家标准。

如今,在宜都城区推窗即可见绿,出门500米就有休闲绿地,村村有小游园,镇镇有大游园,城乡居民共享“绿色福利”。“工业立市”的宜都,随着生态颜值变高,迅速崛起新兴服务业——“清江康养”。东阳光投资268亿元,开建长江山城水都健康城;湖北交投集团投资96.5亿元,启动三江康养新城……

文明“福利”落实到身边

“文明城市创建无止境,永远在路上。”今年来,宜都在城市文明常态化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深入推进“双联双长”模式,把文明城市的“福利”,落实到老百姓“身边一公里”。

去年底,记者来到宜都市教师进修学院小区,小区内车辆停放有序、环境整洁,消防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小区居民陈宇告诉记者,过去小区杂草丛生,路面没有一条完好的,公厕破败不堪,一下雨污水横流,“现在的变化,是‘双联双长’带来的。”

“双联双长”,即13个市级领导联系15个社区,担任社区的“区长”,160个单位联系364个小区,单位一把手任小区“区长”。联系不是走形式,“区长”不是“闲职”,宜都制定45类责任清单、48类考察标准、27个百分考核细则,将责任逐一落实到人。

拆除违建、打通通道、修复黑化破损地面、划定停车位、规范宣传栏……在联系单位帮助支持下,300多个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灯亮了,下水道通了,停车方便了,出行安全了,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身边的变化。

“五美四福”润物无声

宜都持续传扬有地域特色的家风文化,移风易俗,润物无声。《围炉夜话》被誉为中国古代“处世三大奇书”,作者王永彬为宜都人。宜都从《围炉夜话》中提炼出“勤、孝、净、诚、和”“五美文化”,倡导“家谱传福、家训积福、家规惜福、家颜亮福”的“四福”新家风,开展一系列移风易俗主题活动,过去红白事大操大办等陋习看不到了,身边的榜样形成新家风、新民风。

在新民风熏陶下,宜都身边好人层出不穷,如冒死护住准考证的“护考教师”周玉兰、照顾战友双亲多年的“情义战友”周波、处警擒凶中牺牲的“英雄民警”胡钦春……

连续多年测评中,宜都市民对创城的知晓率达100%,支持率、满意率超过99%。宜都创“四城”,汇聚的是一座城的力量,建的是一座滨江绿城,创的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原载2月12日《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