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商报】自制土特产俏销市场 办合作社种植无公害蔬菜 刘中芹:坐着轮椅奔小康

2019-04-17 10:06  

刘中芹通过网络了解市场行情 通讯员肖宜 摄

三峡商报全媒记者王英 通讯员翁世涛

“只要精神不懈怠,就不是残障人士!”52岁的重度残疾人刘中芹并不把自己当残障人士看,她不等不靠,建起了蔬菜基地,不仅自己率先迈入脱贫致富的行列,还吸纳贫困户、残障人士在基地务工,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辗转创业办养殖场

一场灾难心血泡汤

刘中芹出身于宜都市高坝洲镇湾市村一个普通农户家,一岁半的时候,她因患小儿麻痹症造成肢体重度残疾,无法下地行走,从此靠轮椅代步。

童年里,刘中芹渴望自己能像同龄人一样走进校园,但是因为身体行动不便,只能是奶奶把她背到教室窗户外观望。学校老师看她求学心切,就同意她进教室上课。后来因为家境贫寒,家里兄弟姊妹多,刘中芹只得辍学在家。

长大后,刘中芹想靠双手养活自己。19岁那年她开始学毛衣编织,凑钱买了一台毛线编织机,在陆城街上租了一间小屋,做起了编织毛衣的生意。她织的毛衣很时髦,花样多,很受欢迎。其间,她与来宜都谋生的夷陵区人刘红兵冲破世俗,成立了自己的小家。一年后,又喜得千金,一家人相依为命,风雨同舟。后来人们习惯买成衣,毛衣编织生意不好做了,刘中芹和丈夫带着积攒的一点钱,回到村里转行办起了养殖场。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8年,禽流感来袭,她养的鸡鸭全死了,多年的经营化为灰烬,全家不仅失去了生活来源,还背负了十多万元的外债。那段时间,是刘中芹一生中最艰难最无助的时刻。

把准市场需求谋转型

自制土特产俏销市场

“倔强”的刘中芹没有倒下,而是转行做起了蔬菜生意。从此,她和丈夫每天凌晨2点就到附近的农贸市场去卖菜。在经营过程中,细心的刘中芹发现,城里人喜欢吃干菜。夫妻俩主动顺应市场需求,在家自制干茄子皮、干辣椒、鲊广椒等土特产。

2016年,有着多年“商场”经验的刘中芹看到农贸市场上压白菜走俏,和丈夫商量后,便筹钱买了22口大缸,买回一千多斤白菜,自己动手制作“压白菜”。由于诚实守信,用心制作,很快,她的“压白菜”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不少超市、单位食堂都找她订货,生意逐渐有了起色。

眼见着各类干菜供不应求,刘中芹又开始寻思着扩大规模。可做干菜所需的烘干设备、清洗设备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这些钱从哪儿来?正在为难时,宜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洋率水利局党组班子成员进村入户精准扶贫,设立了10万元创业基金,专门支持有创业脱贫想法的村民。刘中芹争取来6万元创业基金,与丈夫起早贪黑,修大棚、砌水池,买来烘箱和清洗设备,收购村民自留地里的绿色蔬菜,晾成干豆角、干辣椒、干茄子皮、干萝卜条……

后来,扶贫工作组又帮刘中芹在市场上租了一个门面,宜都市残联又出资5000元为其购买电脑一台,帮助其构建网络销售平台,鼓励她将土特产进行网络销售。如今,刘中芹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她自制的干菜不仅在宜都销售,而且还外销到了三峡物流园等本地和外地批发市场。

回报社会帮助他人

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致富不忘根,感恩桑梓情。脱贫后的刘中芹,一直不忘党的恩情,想反哺社会。她始终觉得,“只要精神不懈怠就不是残障人士,人要讲良心,政府帮助我,我就要报答社会!”她从自家微薄的利润中挤出5000元钱,资助了宜都市一中5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

不仅如此,刘中芹还想着如何让自家的生意长久“红火”,能够帮助更多和她一样的贫困户、残障人士。这几年,她相继扩大了店面,添置了设备,购买了一辆小型农用送货车,还用金融扶持信用贷款,新建水泥池,扩大生产规模。

2018年5月,刘中芹扩大生产经营领域,在枝城镇洋津畈村流转89亩土地,进行无公害蔬菜种植,一方面为自己的土特产提供货源,另一方面进行蔬菜批发销售。

刘中芹带领当地11家贫困户、4位残障人士,在洋津畈村建起了“宜枝独秀”合作社基地,盖起500平方米的板房,平整翻耕了土地,埋设水管,兴盖大棚。到目前已发展有西红柿、芹菜、大球盖菇、草莓等品类丰富的蔬菜和水果39.5亩。

2018年9月,刘中芹荣获“宜昌楷模·脱贫先锋”称号。宜都市残联为她争取到省残联阳光助残“双百工程”创业扶持资金。今后,刘中芹希望实现立体种植,让田园变成公园,带动更多贫困户和残障人士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刘中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