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张发智 朱灿义
图为:“渔光互补”鲟鱼养殖基地。(视界网 朱光灿 摄)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投放鲟鱼。(视界网 朱光灿 摄)
当一缕阳光倾泻在屋顶光伏面板上,柔光散射下来,映照在室内鱼池,一尾尾长约1米的鲟鱼群,静静游着。4月15日,宜都市高坝洲镇天平山村,总投资10亿元的清江鲟鱼谷项目一期工程完工,实现鲟鱼养殖加光伏发电的综合业态。
宜都有“鲟鱼之都”之称,养殖量曾占全国三成。然而,随着拆除网箱告别清江,鲟鱼产业经历阵痛。
随着清江鲟鱼谷等一批产业升级项目陆续投产,宜都鲟鱼养殖产业甩掉粗放式低端业态,上岸进工厂,探索养殖、深加工、交易市场和主题公园深度融合。
转型:拆网箱不拆产业
“为了你的美丽,主人把我送到别的地方;我去了大溪鲟谷,那里山清水秀;我去了天平山鲟鱼谷,那里富丽堂皇;我去了乌溪山涧,那里宽阔舒畅。”这是宜都一位干部以清江网箱养殖鲟鱼为视角,创作的诗歌《再见,网箱》。
八百里清江在宜都陆城汇入长江,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见其清澄”得名。过去,鲟鱼养殖主要依托清江水体网箱养殖。上世纪末,高坝洲水电站建成,库区水产养殖兴起,江面遍布4万多养殖网箱,网箱面积达86万平方米。高峰期,宜昌周边自然水域养鲟年产1万多吨,占全国总量1/3、全球1/4。
网箱养殖带来水质污染。2017年6月,宜都辖内区清江和渔洋河水域养殖网箱全部拆除。如今的清江高坝洲库区,常年保持地表水Ⅱ类水质以上。
宜都拆网箱不拆产业,投入1.7亿元拆除网箱的同时,推行陆地鲟鱼养殖,建立现代渔业基地,规划现代渔业产业园。经过两年转型,宜都陆地鲟鱼养殖基地工厂陆续投产,在红花套镇大溪村建成130多亩大溪鲟谷产业园,在高坝洲镇天平山村高标准规划建设900亩现代渔业产业园。今年4月,一期建成。
升级:一个车间相当整个库区
“投鱼啦!”天平山村清江鲟鱼谷,工作人员从全密封运输车上,抱出一米多长的鲟鱼,通过传送小车,投入刚建成的养殖车间,“这鱼有六七十斤。”
鲟鱼身上看不到明显鱼鳞,只有五条纵向凸起的棱线,这是与恐龙同时代、两亿多年前的古老鱼类。“成年鲟鱼体重可达200多斤,甚至重达千斤。目前投放的鲟鱼都是从宜都红花套镇,以及荆州、当阳等地转运来的。”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技术主管易道南说,转鱼工程预计在6月底全面完成。“项目创下多个第一。”易道南介绍,作为我省首个鲟鱼养殖渔光互补项目,约16万块光伏面板架设在养殖车间屋顶,分布式光伏系统总装机为4MW(兆瓦),隔热保温,为温性鱼种鲟鱼提供良好环境,年发电量预计464万千瓦时。按使用寿命25年计,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0万吨,减少硫化物污染排放825吨,减少氮氧化合物污染排放282.5吨。
光伏发电将用于该工厂鲟鱼养殖的一项“黑科技”:一个长20米、宽5米的鱼池地下,建立正滤双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多个隔离槽和生物处理池,通过气泵和水循环、生物吸附降解等系列手段,实现高效循环水养殖、冬化、海化技术等。该技术为行业首创,已经申请相关专利。
据介绍,车间养殖占地少,节约水资源,鲟鱼产量提高,养殖周期缩短。相比传统露天式鱼池,同样养殖规模,节地99%、节水95%。整个车间有140多个这样的循环生态鱼池。过去,整个清江库区5000多户养殖鲟鱼约1万吨,如今一个车间可以全部“承包”。
未来:“鲟鱼之都”再起航
“宜都未来鲟鱼产业,不仅仅是渔光互补,而是将清江鲟鱼谷作为全市推动渔业养殖生产技术提升和模式创新的龙头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该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清江鲟鱼谷项目共三期,计划总投资10亿元,其中购买鱼种等生物资产投资约3.37亿元,将建设世界最大鲟鱼博览馆、鲟鱼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活鱼交易市场、科研基地,项目预计产值2.1亿元。“整个项目占地1650亩,全部建成后,有望达到清江网箱养殖鲟鱼高峰时期产能,实现‘拆网箱不拆产业’。”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季坚义说,作为清江鲟鱼谷投资方,公司搭建产业+科研+资本平台,并吸引长江证券旗下长江成长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上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加盟。“鲟鱼全身是宝。”季坚义说,该项目除了传统的鲜鱼交易和鱼子酱外,计划上马精深加工项目,包括鲟鱼肝萃取的金属硫蛋白。此外,鲟鱼子萃取的细分子水,软骨萃取的软骨素和鲟鱼卵巢油,都是化妆品原料。针对普通消费市场,鲟鱼肉加工成小包装熏制品、烤鱼片、炒鱼松、酱鱼肝、熏烤鱼香肠等风味食品;鱼皮可制胶,也可作为高档皮革原料;以鱼骨为原料制成的高钙美味食品。
宜都市委相关负责人称,将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指引下壮大鲟鱼产业经济,实现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让宜都“鲟鱼之都”这张名片更加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