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古渡话今昔

2019-05-17 18:08  

云上宜都讯(通讯员  骆志俊)渔洋河像一条翠绿的丝带缠绕在土家山寨的崇山岭之中。沿岸渡口众多,曾经最为繁忙与我接触最多的可能要数潘家湾土家族乡境内的石羊河渡口。它的北岸绝壁突兀,半山腰有一石洞,洞内有一石头形似山羊,泉水奔流,芳草丛生,路人望羊兴叹,堪称奇观,故此段河流得名石羊河。石洞下面有一回水港湾就是石羊河渡口,古老的蚕豆角形的小渡船是原潘家湾区两岸人民相互往来的唯一通道,每天过往百余人。这默默无闻的渡口记录着石羊河沧桑嬗变的岁月传奇。

古人选择渡口多在河床宽敞水流平缓地带。晴天自然没有什么风浪,一个艄公一根竹篙即可将渡船撑向对岸。过渡人不付分文,大概是政府出的资吧。若遇夏季山洪暴发就无法正常过渡了,有时甚至停渡两三天,时常让人焦虑不已。记忆最深刻的是我读初中时的一个星期天,河里涨大水,等了半天才开第一渡。船上有两个艄公,一个撑篙的一个摇橹的,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他们开始将船划向上游半里多路的河流中间,然后借助中间的分浪"哗″的一下斜漂到对岸渡口。整个船像一片蓼叶在浪中起伏颠簸。我呢?屏住呼吸,不敢出声,生怕出现意外。到了彼岸连忙下船沿崎岖小道向学校走去,到了半山腰回望那汹涌波涛,浑身还不由自主地颤抖。难怪有位母亲拒绝媒婆说:“我的姑娘不嫁到河那边去。″可见当年人们对这道天堑是何等的恐惧和无奈啊!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区政府组织人民群众在离渡口三百米处的狭窄地段动工修桥。那时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也没有机械,修桥谈何容易!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潘湾人民自带口粮,自带工具,聚集了一批石匠、木匠、铁匠精英。凭一把铁锤,一根铁錾,几条麻辫几根杠子,两个肩膀一双手,土法上马,就地取材,将一块块几百斤乃至一千多斤重的条石镶砌成一座单车道石拱桥,名为石羊河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奋斗,天堑变成了通途。接着毛群(毛湖埫至群丰)公路建成通车,一时间车流、人流、物流、信息流涌向土家山寨,唤醒了沉睡的村庄,给土家儿女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石羊河桥的建成,是潘湾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写照,是穷则思变智慧的结晶。随后聂群(聂家河至群丰)公路,熊潘(熊渡至潘湾)公路相继修通,石羊河渡口也就自然失去了优势。"野渡无人舟自横。″渡口一片荒凉,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记忆的长河中一泻千里。

1990年熊渡电业集团拦河大坝成功截流,石羊河便成了大坝库区。“高峡出平湖,″曾经千百年的渡口连同昔日车水马龙的石羊河桥一并卧入水中,演绎时代的变迁,继续后续的辉煌。这时南北两岸有段姓和华姓两位村民看准了商机,赶造木船,干起了推船过渡的行当。开始一人次一元钱,后来涨价了。时光展转推移,社会日新月异,渡船也逐步改造升级。由划桨推渡改成了机械汽渡,不仅载人还可以搭乘摩托车辆。荒凉多年的石羊河渡口又以新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出行的安全系数与昔日的撑渡相比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再也不怕山洪暴发了。但因为行政区划的改变,来往的人员稀少,其热闹的场面大逊当年。汽车只能隔岸相望,不能南来北往,仍有诸多不便。咫尺天涯常相思,何时鹊桥渡银河?

为了方便两岸人民来往交流,共享国家富强带来的红利。2008年政府出资,在离渡口约一千米处修了一座钢筋水泥灌注的双车道石羊河大桥。群众称之为连心桥、惠民桥。同时对两岸延伸公路进行了修整硬化,结束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四溅行车难的历史。政府出钱收买了渡船,安置了推渡人,石羊河这个古老的渡口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是啊,社会总不能停留在撑渡推渡时代。如果渡口有灵性,当它看到昔日的穷乡僻壤发展到今天如此繁荣富强的境界,一定会为自己的光荣隐退感到骄傲、自豪;为土家山寨走进新时代默默祝福、引吭高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示的指引下,政府相关部门对石羊河库区养鱼的网箱、捕鱼的抬网、冲洗重晶矿石的场地等进行了清除。加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源头治理,石羊河的水变绿了,水中的垃圾泡沫不见了,刺鼻的鱼腥臭气没有了。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真是桑田沧海,换了人间啊!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相映成趣;红楼碧畴、钓翁小舟点缀其中。构成一个纯天然的水彩画廊,让人心情愉悦,感慨万千……

石羊洞里泉水潺潺,库区湖面微波荡漾,滋润着新时代的追求与梦想,哺育着祥和的万家灯火辉煌。

(责编:刘娟 审核:党艳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