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把绿色装进存折 聚焦宜都市生态文明发展路径

2020-05-12 09:48   三峡日报  

岸线清理整治后的长江


清四乱整治后的清江


节水型社会创建


采砂船建华号拆除现场


城西污水处理厂


浮吊6号拆除现场

奔流东去清江水,合江楼下汇长江。

千百年来,两江养育着宜都这片肥沃的土地。江汉平原西部,宜都古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等美誉,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60多项国家及省级荣誉。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自然资源丰富,景观秀丽。

践行“两山”理论,宜都市因地制宜,整治河道非法采砂,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将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建设节水型社会,创建水生态文明;按照“一河一策”工作路径,“清四乱、划河界、强监管”三管齐下推行河湖长制、小微水体河湖长制;综合治理保护贵子湖、南桩桥湖,挖掘拓展绿色生态空间。

近年来,宜都市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城市,综合全面治理,依托自然资源,突出文化特色。天蓝、水清、空气清新,已成宜都这座城市的绿色新名片。

◆打击非法采砂 治理入河排污口

补齐短板擦亮生态底色

“前些年,非法采砂破坏河道,河水污浊不堪,多亏了近年来的整治,让这里水清岸绿。”家住宜都市枝城镇的居民感叹道。

位于长江三峡出口南岸的宜都市,非法采砂威胁长江堤防及航运安全的同时,还破坏着河道生态环境。长江大保护行动以来,宜都市打响“十大战役”,非法采砂专项整治便是其中“一役”。

截至目前,宜都市实现全市辖区“三无”采砂船舶全部清零,也在全省率先完成采砂船舶年度拆解转产任务。这背后,系统性的工作功不可没——

在所有采砂船上安装了GPS定位和视频监控系统,对船只进行24小时监控,并划定专门的船舶停靠水域,规范全市境内采砂船舶停靠;率先在全省启动拆解合法采砂工程船工作,出台“市级奖一点、县级补一点、业主担一点”的政策,引导船主自愿拆解采砂船舶;由宜都市政府牵头,建立水利、公安、海事、交通等部门为主要管理责任单位的长江禁采联动工作机制,实时进行联合执法,对非法采砂“重拳出击”。

宜都市对于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一直实行全面禁采管理,为缓解砂石紧缺状况,平抑市场砂石价格,宜都市河道采砂规划编制已通过上级部门审查,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宜都市的河道砂石资源由政府主导,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授权国有公司依法实行统一经营。

如果说禁止非法采砂是严格把关“出口”,那么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则从防止污水入江着手,做好“守门员”。

“入河排污口是污水入江的‘咽喉’。守好入河排污口,对宜都市来说非常重要。”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工作人员艾传武介绍,宜都市制订了《宜都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年工作方案》,对全市入河排污口的普查、整改及规范管理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为破解“化工围江”困局,宜都市制订了沿江入河排污口关闭计划,一个园区只设一个排污口,所有污水全部都接入污水处理厂,对污水实行达标排放。截止目前,经认定纳入全市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入河排污口共有24处,其中封堵、关停5处,保留入河排污口19处,均按要求完善了入河排污口登记、设置审批手续。

◆严控“三红线” 抓好“三结合”

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初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宜都市降水资源、地表径流资源较丰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235.4毫米。除本地径流外,长江、清江、渔洋河三大水系从境内穿过,全市共有干支河流共计46条,河道总长415千米。

绿色生态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深知这一道理,宜都市紧紧围绕高效利用水资源,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通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透过数据看成效。2018年,宜都全市用水总量2.1585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8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6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237;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管网漏损率13.46%。各项指标均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三条红线管控指标要求。目前,宜都已顺利通过湖北省第一批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试点验收并上报水利部复核。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技术推广与水权改革试点相结合、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相结合、与水资源质量检测相结合,才能确保项目建设覆盖最大化、项目建设效益最大化。”

快马加鞭须趁早。2014年以来,宜都市确定为全国水权改革试点县市,并通过了水利部、省政府联合验收。2016年,宜都市确定为全国水流产权确权试点,并于2019年通过了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的联合技术评估。这些工作为节水型社会创建奠定有力基础。

经过多年试点实践,宜都探索出了农村经济组织堰塘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的初步经验。通过调查摸底和实地勘察,建立堰塘基本特性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库,统筹水权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等各项改革,开展堰塘整治、健全量水设施、强化制度建设,促进建、用、管相统一,水权与工程产权、水权与土地承包权相互匹配。

◆全域管理 河湖划界

河长制管治落到实处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每天巡河一小时,对于宜都市青林寺村的廖丰来说,早已成为习惯。作为村级河长,只有每天来看看这条河,他才能心里感到踏实。自推行河长制以来,在他们的辛苦付出下,水清、岸绿、景美,已成为寻常景致。

河流多、岸线长,由于历史原因,乱搭乱建情况复杂。小小河流,怎治“水病”?按照“一河一策”工作路径,宜都市通过“清四乱、划河界、强监管”三管齐下,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江河湖库管理保护机制。

宜都市河湖长制办公室建立日常巡查机制,空中拍、水上巡、岸上查,三种方式全方位巡查,让河湖“四乱”问题无处遁形。漂浮垃圾又怎么处理?宜都市成立清江流域环境综合执法大队,对长江、清江、渔洋河开展日常巡查,并购置两艘清漂船用于清江、渔洋河流域的清漂工作。

宜都市先后依托鲟龙湾文化旅游产业园、长江干线(枝城段)生态修复和城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市民活动中心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拆除涉河违建民房等建筑物300余栋。通过专项行动,宜都市逐步消化历史存量“四乱”问题180多处,有效地遏制了河湖新增“四乱”现象。

按照省、宜昌市关于河湖及水利工程划界确权的工作要求,至2019年底,宜都市全市18条中小河流、2个湖泊、46座中小型水库、5个中型灌区及17个水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均完成划界工作。通过河道划界,强化河湖岸线空间管控,保护了河道生态环境。

从基层河长到各级河长,只有始终绷紧“守水有责,守水尽责,守水负责”一根弦,河湖治理才能见到实效。自实施河湖长制以来,宜都市坚持“治”“管”两手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动将问题突出的河湖作为自己的“责任田”,强化监督管理,护好河湖“生命源”。

小微水体是江河湖海的“毛细血管”。宜都将河湖长体系延伸至“毛细血管”,紧紧围绕第4号河湖长令《关于开展碧水保卫战“攻坚行动”的命令》,将小微水体整治作为河湖长制重点工作,通过采取“以奖代补”定额补贴等形式,充分发挥群众参与小微水体治理的积极性,疏通好“毛细血管”,全面打响小微水体整治攻坚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强化水系流通 综合治理“两湖”

挖掘拓展绿色生态空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只有打好生态牌,才能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宜都市5公里以上的大沟小河有117条,汛期山洪隐患较大。近年来,宜都市启动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工程,通过采取植物过滤、水系连通、循环水等措施,改善或恢复河湖水系之间的水力联系。

“截至今年4月初,赵家垱河两座交通桥基础开挖已经完成,柳林河正进行岸坡护砌施工,干沟河完成防护边坡基础动力触探地质工作。”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工程技术人员严世杰介绍说,基础工程完成后,生态护坡、架设桥梁等工程就将迅速展开。

南桩桥湖、贵子湖位于宜都高坝洲镇境内,被列入《湖北省湖泊保护名录》。但两湖部分水域一度被切割成鱼塘,水流不畅导致水环境日渐恶化。宜都市“逢敌亮剑”,通过退渔还湖、杨家湾山洪沟生态补水、贵子湖和南桩桥湖水系连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湖泊水生态治理凸显成效,一潭死水变成“湖心花园”。

目前,市水利和湖泊局正通过新建人工湿地、多塘系统净化外围的污染源,打造深水区、浅水区等对湖床进行空间改造,用于增加水体流动性,采用水生动植物构建水下森林系统等措施对两湖水质进行改善。下一步,还将通过岸坡整治、岸线复绿、湖滨生态湿地修复等措施,进一步改善湖区水生态环境。

一路行进,一路繁花盛开。

从“会当凌绝顶”的壮志豪情到“江山如此多娇”的意气风发,古往今来,大自然向来都是绿色健康旨趣的清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宜都能把绿色装进“存折”,将为永续发展预留更大可能,创造出更多买不到也借不来的绿色财富。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田豆豆 通讯员 徐伟)

本版图片由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提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