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蝶变,从破茧“化工围江”起步

2022-01-20 16:55   湖北日报  

宜昌鸟瞰,山平水阔,大城崛起。


2021年11月2日,宜都化工园友源化工新厂区建设现场,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生产设施设备正在加紧吊装,又一家“关改搬转”化工企业即将易地“重启”。


2021年12月15日,宜昌市夷陵区、远安县、当阳市三个县市区交汇处的百里荒地区云雾缭绕,风力发电机在山顶徐徐转动。


2021年4月5日,长江边的原宜昌龙腾红旗电缆公司厂房正在拆除之中。

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议(2021年6月21日)

今天的宜昌,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层次、全局性的变化。

经济日报在《宜昌蝶变》一文中这样描述:

在宜昌当地干部的记忆中,2017年是压力最大、日子最难过的一年。年初,宜昌因“化工围江”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年中,作为地方财政支柱之一的宜化集团深陷债务危机,前景堪忧;年末,部分县市遭遇统计督查问责整改,经济数据面临“挤水分”的要求。

三大冲击叠加的直接后果,是宜昌当年经济增速陡降至2.4%,在湖北13个市州中排名垫底,经济总量排名掉落到“老三”的位置。

短短5年,宜昌顶住“断腕”之痛,基本完成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并以惊人的转型速度涅槃归来。

2021年,宜昌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大步奔跑,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一个更重要的信号是,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板块,已崛起为该市优势产业,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产业结构加速升级。

一半山水一半城,是宜昌人民心中最大的眷恋。

这座城市,正在用绿色发展的方式,守护长江母亲的生态尊严。

艰难的破茧

《宜昌蝶变》报道提到,宜昌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已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5%、全省的50%以上。依托丰富的资源和长江水运优势,磷化工业在宜昌勃然而兴,列岸成阵。

宜昌市经信局局长丁庆荣说,“化工产业是宜昌第一个产值超过千亿元的产业,也是宜昌不折不扣的‘支柱产业’‘吃饭产业’,一度贡献了全市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全省三分之一的化工产值,创造了大量税收和就业机会”。

然而,“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无序发展,让宜昌陷入“化工围江”的困局。2016年最高峰时,长江宜昌段200多公里岸线上,分布着化工企业130多家、化工管道1020公里以上,最近的化工企业距离长江不足100米。

宜都市经信局总工程师杨学成回忆:“那时化工厂排放大量工业废气,在空气中遇水形成酸雨,群众反映,家里的门把手都被腐蚀了,晾晒衣服都不敢开窗户!”

关——

2017年底,有着47年历史的田田化工正式停产,随后,300多套生产装置被陆续拆除。这家距长江干流仅百米的化工企业,此前年销售额近3亿元,利税近3000万元。

改——

宜昌化工龙头企业之一三宁化工,在关闭部分沿江生产设施后,公司主体在姚家港化工产业园区实施就地改造升级。2018年,三宁化工投资100亿元建设60万吨乙二醇项目,实现产品由传统化肥向精细化工和高端复合肥转变。目前,该公司高新技术产品占比63.47%,非肥化工产品产值占比近50%。

搬——

自2017年起,宜昌高标准建设宜都化工园、枝江姚家港化工园两个专业园区,3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符合环保、安全标准的化工企业搬迁入园。首家搬入宜都化工园的企业华阳化工,一期投资2亿元的生产线2021年顺利投产,产能从5000吨增至8300吨,产品种类也由8种增至16种,成为全球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企业。

转——

在枝江,聚龙环保公司整合3家同行企业资金主动转型,并入驻姚家港化工园。转型后的公司产能由原来3万吨扩大到22万吨,销售范围从宜昌扩展到长江流域,成为全省最大的水处理剂生产企业。

从新发展理念出发,宜昌人清醒认识到,“关改搬转”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发展化工,而在于要发展什么样的化工。

重新定位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宜昌全面推动传统化工向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抢占产业裂变的全新赛道。宁德时代、山东海科、广州天赐等行业巨头重仓宜昌,一批单体投资过百亿的项目陆续破土,宜昌绿色化工正加快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迭代。

思想的破冰

发展的突围,首先是思想的破冰。

2021年4月,宜昌市委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湖北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江苏、浙江学习考察精神。

“这既是一次重温初心、党性锤炼之行,又是一次学习标杆、蓄势赋能之行,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沪苏浙三地的视野格局为什么这么高、发展质效为什么这么优、综合实力为什么这么强。”宜昌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发展的“天花板”一定是思想的“天花板”,要全面深入学习三地发展经验,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在全国全省大局中找准宜昌的方位、明确宜昌的定位。

破除“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维,宜昌政府部门作风时刻秉持着“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穿上雨衣就是晴天、打开电灯就是白天”,用刀刃向内的政务服务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多证合一”六证同发,是宜昌市在全国首创“六多合一”改革的项目之一。

一张蓝图统筹实施、平台共享,破解“拿地难”;一次评估政府买单、成果互用,破解“评估繁”;一个部门多图联审、数字交付,破解“审图慢”;一次上门集中验收、化繁为简,破解“验收拖”;一窗集成信息共享、省时省力,破解“信息堵”;一支队伍综合监管、联合执法,破解“监管弱”。

2021年,宜昌市场主体总数超53万户,同比增长20.6%,增幅全省第一。

为在破冰与突围中全面梳理发展战略,宜昌展开了7场思想破冰的大讨论,系统架构了“六城五中心”发展思路——

“六城”即打造世界旅游名城、清洁能源之都、长江咽喉枢纽、精细磷化中心、三峡生态屏障和文明典范城市。“五中心”即建设区域科创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消费中心和活力中心。

能级跨越,强产兴城。

宜昌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2026年,宜昌GDP将冲刺8000亿元,努力成为中部非省会城市龙头,及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建成“万亿城市”奠定关键一跳。

届时,宜昌绿色化工总产值将力争超过3000亿元,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等产业全力跨越千亿大关。

冲出峡江

经历了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峡江之城宜昌几经蝶变,已快速成长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宜昌市委主要负责人指出,宜昌正处于新一轮区域赶超跨越的历史关口,要深刻把握融入“大战略”带来的新机遇。

放眼全国,宜昌地处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交汇地和承载地,国家明确支持宜昌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宜昌未来可期、大有可为。

纵观区域,随着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高铁时代迎面而来。南北突破、东西共进、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新格局呼之欲出,宜昌将由内陆腹地变为开放高地。

立足全省,省委赋予宜昌当好全省“两翼驱动”南部列阵主引擎、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的新使命,必将助力宜昌集聚更高势能、打造更强功能、增添更大动能。

要打造内陆开放桥头堡,宜昌需要积极服务融入“一带一路”,深入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开放格局。

抢抓我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新机遇,宜昌将力争“江铁海”中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致力把宜昌港打造成长江国际贸易港。发挥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先行先试优势,宜昌正推动整合各开放平台功能,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和制度型开放。

“引进来”和“走出去”之间,一个现代、开放、生态的宜昌,正从峡江,奔向未来。

宜昌2021年

截至2021年,基本完成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宜昌自贸片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55项,荣获“湖北改革奖”。

宜昌综保区封关运营,实现进出口额31.7亿元。

全市49个部门、223个系统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办件时间总体压缩78.4%。

21项改革事项、23个县市区先行试点纳入省级单项改革范围,数量全省第一,宜昌被评为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未来五年

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8000亿元。

力争绿色化工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等产业过千亿。

2022年,力争绿色化工产值达到1500亿元、生物医药产值达到600亿元、装备制造产值达到960亿元。

2022年,设立1亿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