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西南部,长江、清江在此交汇,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三峡门城”之美誉。
宜都全貌。宋金戈 摄
全市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辖8镇1乡1街道2个管委会,123个村、32个社区,36.7万人。近年来,宜都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城市、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持续进位,从2016年的第87名攀升至2022年的第68名,在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排名第26位,居全省首位。
2021年,宜都实现生产总值800.0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5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03.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亿元。
“十四五”期间,宜都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干在实处、勇当标杆、开创新局,加快建设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示范市、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市,打造“宜荆荆恩”城市群关键节点、全省先进制造业关键节点、中部多式联运枢纽关键节点、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关键节点。
长江浩荡
清江俊美
两江交汇处
古城宜都雄姿勃发
生机盎然
宜都这十年
●2012年
2012年6月20日,湖北宜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式挂牌成立。曹礼达 摄
●2013年
2013年1月,陆渔一级路基本建成通车,宜都与五峰之间实现快速直达。
●2014年
2014年11月1日,社会智库中郡研究所发布第十四届全国百强县榜单,宜都首次入围全国百强,位居第98位,40万宜都人民圆梦百强。
●2015年
2015年6月27日,2015年中国龙舟公开赛在宜都市举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12支专业队伍和本地12支业余队伍分组展开了激烈角逐。这是宜都市近60年来,首次举行龙舟比赛活动。
●2016年
2016年2月,随着宜岳高速的建成通车,沪渝、宜张等多条高速在宜都聚集,复合型综合交通体系初具雏形。周星亮摄
●2017年
2017年11月18日,宜都首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
●2018年
2018年3月8日,宜都东阳光国家创新药仿制药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2019年
2019年5月26日,全国首个绿色生活日活动在宜都举办。
●2020年
2020年12月31日晚,宜都提前10年拆除入城的三江收费站 朱灿义摄
●2021年
2021年2月9日,宜都长江大桥正式通车
2021年8月2日,宜都籍运动员汪周雨在东京奥运会夺得举重金牌。
●2022年
首届中国(湖北)县域经济高峰论坛在宜都举行。严晓冬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宜都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区域合作开创新局,“两江明珠”焕发新的光彩。
投资6.3亿元的枝城镇绕镇公路全面动工,投资2.7亿元的清江三桥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投资1.85亿元的妇幼保健院全面交付使用……
航拍清江三桥项目建设。
新妇幼保健院投入使用。徐磊 摄
统计数据显示,宜都GDP从2012年的345亿元跃升到2021年的8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去年全年工业用电量突破48.4亿千瓦时,稳居全省各县市第一,相当于澳门特区的用电总量。
公元前196年设县制的宜都,位于长江、清江交汇处,素有“两江明珠”之美誉。记者了解到,历史文化厚重的宜都,2014年首次跻身县域经济全国百强榜单,当年居第98位。随后连续七年,宜都在进位,一路攀升至今年的第68位。
东阳光宜都基地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中高压化成箔生产基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酵生产基地、磷酸奥司他韦生产基地,这些都是享受的科技创新红利。近些年来,东阳光先后在宜都13次追加投资,累计投资额超过220亿元。
宜都东阳光冬虫夏草三期项目全面投产。徐磊 摄
百强宜都一手狠抓发展,一手持续抓民生改善,城市面貌悄然“蝶变”,如今已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文明城市入户测评满意率超过99%。该市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为乡村发展“输血”,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757公里,成为全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市。多年来,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2021年入选“中国高质量推进基本现代化典型城市·优秀城市”20强。宜都市委书记谭建国表示,宜都将跑出“北接”“中优”“南联”加速度,加快融入宜昌中心城区,强力“挺进全国千亿50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奋力实现升级版的“百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