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报刊发行季。2023年度全市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已全面展开。市委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扎实做好2023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当下信息市场流量当道,浩如烟海的碎片化信息推送即点即得。对于每一个传统媒体人来说,无时无刻不在面对这样的尴尬疑问:“报刊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流量时代,人们一方面陷于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信息汪洋里,另一方面人们又在人工算法织就的“信息茧房”中一叶障目。
这样的困境到底该怎么破?白龙岗纪事今天就来掰一掰这个话题。
一
今年脱口秀大会上,庞博抖了个包袱,说看《红楼梦》第一页他翻了15次没翻过去,后来通过短视频10分钟就看完了四大名著。
庞博的这个包袱之所以深刻,就在于精准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手指的不停划动中,失去专注阅读的能力了。甚至一些所谓的精英人群,也在超链接式的信息碎片里欲罢不能。
这几年,在流量的驱动下,迎合着个人口味的信息愈发朝着碎片化、浅俗化方向狂奔。某杂志述评:“它们巴不得都能从帽子里变出兔子,追求10万+。”
专家分析说,这些所谓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机制中蕴含了某种“成瘾机制”。在刷这些信息或短视频的过程中,会让人的大脑不断分泌出多巴胺,而这些多巴胺会传递欲望,在你的大脑里形成“我想刷、我要刷”的回路,让人陷入“一刷而不可收拾”的沉迷困境。
成瘾过后,还有更大的恶果。新华社在一篇报道中直陈,无处不在的浅俗化碎片信息不仅正在废掉人们的时间,也正在侵蚀人的大脑。
很多家长发现,同孩子微信聊天时,不是“叭”丢过来一张图片,就是整一堆表情包。孩子们已经很难用一段规整的文字说清楚一个意思。
一项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如果长期接受碎片又肤浅的内容,大脑就会跟着形成堕性,变得越来越没有思考能力。这样也就很难组织一段精炼的文字了。
二
有人说,“在网上找过一次茄子,再看到的就都是紫色”。虽然夸张,却也说明两点:一是算法推荐提升了信息分发效率和精度,受众的“媒介生活”更加个性化、分众化、场景化、体验化;二是这一技术也严重影响到一个人的信息获取的丰富性。
算法推荐通过抓取用户数据、分析喜好,把我们每一个人的口味拿捏得死死的。然后,阴暗地迎合着每一个人的喜好精准投喂。越推越看,越看越推,让人在单一信息闭环里打转转。我们自以为一屏在手,通晓了全世界。殊不知,我们已经在大数据算法的“套路”里跌进深不见底的“信息茧房”。
与成瘾和语言能力退化相比,“信息茧房”带来的是更令人悚然的心智沉沦与理性缺失。这几年,网络上偏狭和戾气言论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 “信息茧房”带来的集体非理性。
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有一本著作叫《娱乐至死》,被列为传媒人的必读书目。在前言中,作者就不留悬念地告诉读者:“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换句话说,流量狂欢的智能信息推送正在颠覆传统印刷术赋予人们的思考、甄别能力,使我们在认知偏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
我们正在面对的这个困局究竟要怎么破?
如果以印刷报业作为起点,传媒业已经历了四五百年历史,已经形成了成熟、专业的运作机制和做法,而且也有严苛的职业规范和行为操守。
相较于一些平台的“流量模式”,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主流传统媒体则是“价值模式”的坚守者。显然,把信息采集分发交给“流量”,不仅不靠谱,还极其危险。
传统媒体经过专业主义长期熏陶,秉持有清晰的新闻理念和价值观,必然能够站在更大格局与传播视野里。而且,依然坚持靠人工审核编辑来实现信息的采写、甄别、推送,更好地为受众探究真相、表达观点、传递价值,由此实现媒体对整个社会的公共价值。
就像网友说的,追求眼球经济的当下,信息裹挟着流量滚滚而来,好在还有各级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能带给人们“安心”和“踏实”的声音。而且,清晰的文字能让人获得无与伦比的思想理性和阅读美感。
媒体是内容产业,也是思想产业,优质内容才是人类的刚需。在流量席卷几成惯性的时代,更需要传统媒体的严肃信息来冲抵、反思与制衡这种倾向。
左边是热闹刺激的信息碎片,右边是以传统媒体为承载的严肃新闻,你会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