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起去探访宜都网红村!

2023-03-07 08:33   荆楚网  

“宜昌风物志”栏目走进宜都市姚家店镇,探访“网红第一村 农耕油榨坪”。(部分素材由宜都市委宣传部提供)


宜都市姚家店镇油榨坪村油菜花田。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这是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的诗句,描绘了惊蛰时节春风送暖 田野启耕的风情画卷。

惊蛰,又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因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名。正值“九九”艳阳天,春雷响、万物长,桃红李白,莺鸣燕来,春耕农忙由此拉开序幕,所谓“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春雷乍响,仿佛一道春天的召集令,油菜花期如约而至,为仲春大地装点了一抹鲜亮,黄花绿叶交相辉映,勾起了人们心中对田园牧歌的向往与怀念。“宜昌风物志”栏目跟随油菜花香,走进宜都市姚家店镇油榨坪村,来探访农耕文化,找寻乡愁记忆。

“宜昌风物志”栏目走进油榨坪,探访农耕文化,找寻乡愁记忆。(唐姝亚 摄)

油榨坪,地处姚家店镇西南部边缘,丘陵向山区过渡地带,平均海拔10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6.7℃,全年无霜期273天,平均日照时数1738.9小时,年均降雨量1361毫米,气候特别适宜油料作物的生长,出产的油菜籽颗粒饱满,油脂丰沛。

油榨坊还原传统榨油技艺(胡敏敏 摄)

油榨坪因榨油历史悠久且土榨作坊多而得名,据说,村里第一座土榨坊可追溯至乾隆年间。单从村名,就能想象出一幅传承两百多年的古法榨油盛景,一年又一年,清醇的菜油从这里香飘十里八乡。

榨油坊采取传统压榨工艺。(胡敏敏 摄)

在油榨坪有一处古朴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古色古香的黑瓦黄墙上写着“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字标语。这是为恢复土法榨油传统工艺,高标准修建的油榨坊。记者来访时,刚好赶上“开春第一榨”的好日子,伴随着清脆悦耳的撞击声,一缕缕色泽鲜亮的茶籽油从出油孔中流出,沁人的油香逐渐弥漫整个山村。

油榨坪村油榨坊。(唐姝亚 摄)

古法榨油工艺源远流长,一千多年前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历史上,传统土榨坊在宜都分布广泛,1990年版《宜都县志》明确记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宜都有榨坊50多家,从业人员达千人之多。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整个清江、渔洋河流域,还散布有许多土榨坊。

“榨匠”师傅操作装榨工序。(胡敏敏 摄)

传承古法榨油智慧,延续中国老味道,如今,传统榨油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油榨坪村的油榨坊也入选“宜都市十佳非遗工坊”。“榨匠”师傅杨继春告诉记者,传统榨油在当地又称“土榨”,炒籽,碾末、熏蒸、包饼、装榨、撞榨,每一道工序都谨遵传统,原理是通过外加压力将原材料中的油挤压出来,保持原汁原味。

纯物理压榨,保持原汁原味。(胡敏敏 摄)

沿着蜿蜒的沟溪,我们来到了油榨坪豆腐坊,柴火灶上的三口大锅里豆浆翻滚,热气腾腾,屋里屋外都弥漫着豆香味。胡太炳、黄传新两位师傅正紧张有序地制作着柴火浆水石磨豆腐。

油榨坪村豆腐坊(皮雪静 摄)

看似简单的美食,但工序繁多,需要通力合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豆腐得有耐心,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师傅们通常都是头一天就开始泡豆子,第二天起个大早,磨浆、滤渣、煮浆、点卤、压制……通过一道道传统工序,一块块色泽洁白、质地细嫩、冒着热气的豆腐新鲜出锅。胡太炳师傅介绍,卤水点豆腐环节最为关键,传统制作工艺,不仅营养健康,而且豆腐味儿更浓、更香,别具风味。

师傅紧张有序地制作柴火豆腐。(唐姝亚 摄)

据传,豆腐之法,始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刘安在安徽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一次偶然的机会,以石膏点豆汁,无意间发明了豆腐,为人间奉献了一道美味佳肴。

师傅操作压制工序。(皮雪静 摄)

悠悠豆腐香,浓浓家乡情。传统的豆腐坊慢慢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乡愁,柴火豆腐也就成了人间田园诗话的一部分,演绎出无限的诗情和画意。

在油榨坪还有一坊——算盘坊,是由村民邓少云自费筹建的,收藏了清朝年间以来近千把算盘,建成了宜都首家算盘博物馆,馆藏有木算盘、竹算盘、玉石算盘、金银算盘等多种材质的各式算盘,其中,最长者达2.48米,让人大开眼界。

油榨坪算盘坊搜藏的算盘(唐姝亚 摄)

邓少云是远近闻名的乡贤能人,痴迷乡土文化,他花了30年时间,自费从全国各地收集老算盘。他不仅在省内寻求各类算盘,还曾远赴陕西、山西等地寻求比较珍贵的算盘,心心念念着还要复原一把石磨算盘。

“算盘作为农耕时代的老物件,承载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人生哲理,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虽然现代电子计算器盛行,算盘逐渐退出实用领域,但就这样任其遗失就太可惜了。”邓少云说。

油榨坪算盘坊搜藏的算盘(唐姝亚 摄)

这座算盘博物馆,自2017年筹建以来,已吸引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他特别乐意向小朋友们介绍算盘文化。

邓少云不仅自费筹建了算盘博物馆,他还是妇孺皆知的“农民画家”。他的画作在村里随处可见,形式丰富多样,有油画、水彩、钢笔画、漫画、涂鸦等等。别具一格的葫芦瓢画作,更是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目光,他的画室也因此成为亲子研学的乡村实践地。

邓少云向记者展示创作的画作。(闻玉强 摄)

在他家后院,一座算盘农民艺术馆即将动工兴建,建成后,他打算将算盘进行分类,用展厅和木工做的框子裱起来,依据年代、收集地、用处,好好归类,努力打造宜都的乡村文化品牌。

一年之计春为早,莫负韶华好时光。春在枝头已十分,惊蛰时节,春耕繁忙,茶树修剪、耧播化肥、苗木春管、整地备耕等农耕生产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油榨坪村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也迎来今年第一批前来研学的学生,走进榨油坊、豆腐坊、算盘坊、288厂、幸福渠等极富年代感的场所,沉浸式体验耕读文化,仿佛穿过时空隧道,在这里找到童年乐土,还有诗和远方……(荆楚网记者 闻玉强 通讯员 朱灿义 何奋飞 鲜文学)

相关阅读